第17章 挂門賣藝,肉身接子彈
“先生先生,這字怎麼念。”
庠序學堂裡,孩童舉着《秋月報》跟教書的先生問道。
先生指點孩童字的讀法意思,看着孩子很癡迷的讀上面的故事很是感歎,教了這許多年書,孩童們每捧起聖賢書來總是昏昏欲睡,想盡辦法偷懶,如今對這《秋月報》上的故事倒是癡迷,竟然主動認起了字,先生開始覺得這有違學德,聖人書不讀,去讀這些,但後來發現孩子們甚至拿着來主動問字學字,又不得不承認,這報紙确實有其價值,它比聖賢書好懂有趣,甚至鄰居家不認字的兩口子都拿着來問字,先生還奇怪孩子看故事,大人看什麼,結果人家是問那個招聘廣告。
聽說這報紙是國子監的太學生們搞的,先生感歎,大善于民。
聽說他們還花錢收文章,字值錢了,願意讓孩子閑暇之餘認字的人也多了,先生看着孩童舉着報紙出門,正和小朋友們分享自己剛讀出的故事。
林壽扛着埋人鏟在街上閑逛,偶爾看到街上有人拿着報紙問誰認字能給讀一讀,搖頭一樂,秋月報社帶來的影響力比他想的還大,其實這不是一樁簡單的報紙生意,正常的報社哪有一幫熱情的太學生水準撰稿人,哪有九記外賣這麼便宜的配送渠道,哪有那麼低的造紙印刷成本,沒有壓到這麼低的成本,秋月報社做不起來,想想京城多少人認字?甚至這報紙能在底層市民中賣出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實用的民生内容,比如菜價,比如最重要的招聘廣告,不然哪那麼多人閑的看故事。
秋月報社的根本理念是“文字商業化”和“信息有價化”。
為什麼讀書識字的人少?
教育資源稀缺原因有,但更多的原因是性價比低,除了考取功名,出路太少,讀書不如幹農活和打工,認字不認字沒區别,總共才有多少書?尊儒道尊聖賢,需要認的字隻有聖賢書,不管吃不管喝,那認什麼字?
而秋月報社,現在便是在給老百姓們創造更多更有用的文字産品,讓識字也能賣錢,它或許不是什麼快速斂财的暴富生意,但它能自負盈虧細水長流的逐漸建立起文字生态,撐過最難的初期會越走越順,認字的人和報紙銷量會在互相促進下越來越多,生意隻會越做越大,到時市場做起來了有其他新報社再入場,就該知道這裡誰是說話算數的元老了。
不交蘋果稅,還想上應用商城?
……
秋月報社的事說至此,往後如何發展我們以後再觀,還是說回咱們市井的事。
甭管世道怎麼變,咱林九爺永遠都是那個整天扛着埋人鏟炸街揍流氓,悠閑摸魚的豪橫靓仔。
今天人溜達到了天橋看熱鬧,看看變戲法的,看看挂子行的。
他至今可還記得,當初這來了個帶娃的老漢兒,變一手砍頭戲法,殺了個同行冤家的彩門戲法師,那實用的三仙歸洞本事就是從這來的。
不過,打那老漢兒被擠兌走後,林壽一直沒再見過很精彩的戲法,彩門裡的真高人來撂地幹活兒的很少,它不像挂行玩的比較糙,它這玩好了挺有觀賞性,有園子請,在這天橋玩戲法的多少水平有限,當然了,可能偶爾有高人,那你沒法總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