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女頻 重生蘇聯

338登陸

重生蘇聯 維拉德列 2470 2024-01-31 01:11

  蘇軍的“先南後北”作戰計劃執行得十分順利,當蘇聯紅軍揮師百萬,進入德國巴伐利亞地區的時候,德軍居然隻能臨時調出幾十萬人進行抵抗。

  經過數年來的戰鬥,德軍的坦克部隊基本上已經所剩無幾,但蘇聯坦克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到了1944年1月,蘇軍紅軍已經裝備了上萬輛T-44坦克,T-54坦克的裝備數量也已經達到一千輛以上,而IS系列重型坦克、SU-152等自行火炮的數量在德軍面前也有壓倒性的數量優勢。

  德軍雖然列裝了虎王坦克、獵豹坦克殲擊車、獵虎驅逐戰車等反坦克利器,但因為生産成本太貴,工廠遭到轟炸等種種因素,使他們的坦克産量受到了限制。

  這區區幾百隻“動物”(虎王坦克、獵豹坦克殲擊車、獵虎等驅逐戰車都是以動物命名),面對着數以萬計的蘇聯坦克,根本就發揮不了什麼作用。

  由于德國新型坦克的數量較少,而且體型較大,很容易會成為蘇聯坦克、攻擊機、轟炸機的目标,往往一出現就會遭到蘇聯飛機的狂轟濫炸,或者遭到三四輛蘇聯坦克的圍攻。

  德國的虎王坦克雖然在裝甲、火力上都占優勢,但面對着數量較多,而且火力、裝甲也不差的蘇軍坦克,無論是虎王坦克還是獵豹坦克殲擊車都會被打成廢鐵。

  而且,因為缺乏材料的緣故,德國坦克的裝甲生産質量較差,防護力大打折扣,有時厚達185mm的虎王坦克正面裝甲居然能被蘇軍坦克輕易擊穿。

  在蘇聯飛機、坦克、火炮、士兵數量均占優勢的情況下,德軍隻能且戰且退。雖然蘇軍進入德國境内之後遇到了德軍頑強的抵抗,但最終還是憑着兵力、裝備和制空權優勢,順利拿下了慕尼黑、紐倫堡和奧格斯堡這三座德國工業重鎮。

  随後,進入巴伐利亞的蘇聯紅軍兵分兩路,一路向西進攻以奪取德國南部工業重鎮斯圖加特和卡爾斯魯厄,另一路則聯同捷克境内的蘇軍一起向北推進,目标直指埃爾夫特、德累斯頓、萊比錫這三座重要城市,并且威脅柏林德軍的南翼。

  在這樣的情況下,希特勒隻好從法國調集兵力,将駐守法德軍的近半兵力調回本土,填補德國本土大片地區的空檔,避免蘇軍輕易占領德國本土。

  剩餘的德軍則駐紮在法國北部海岸線和巴黎、裡昂等重要城市,防範盟軍的登陸。萬一盟軍登陸成功,而德軍無力防守,希特勒将會下令駐法德軍摧毀包括巴黎在内的法國城市,然後撤回阿登山區和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防守。

  駐守意大利的納粹德軍則按兵不動,因為他們一走,意大利墨索裡尼政權就會被盟軍和意大利共産黨遊擊隊聯合消滅,到時盟軍占領整個意大利之後,就能夠從意大利的皮埃蒙德和利古裡亞地區進入法國南部,然後一路北上,從法國進攻德國本土。

  這樣他們就不需要在法國北部發起登陸戰了,直接從意大利殺進法國,然後從法國殺進德國不就行了嗎?希特勒不會讓盟軍這麼幹的。

  即便如此,軸心國軍隊依然沒能守住意大利北部的領土。

  1944年1月,蘇軍集結了超過80萬人的兵力,大舉從奧地利克恩頓州和斯洛文尼亞攻入意大利境内,在當地共産黨遊擊隊的協助下順利解放烏迪内、威尼斯、博爾紮諾和維羅納等多座位于意大利東北部的城鎮,兵鋒直指米蘭、博洛尼亞和都靈這三座意大利最重要的工業城市。

  駐守意大利南部的美軍也不甘示弱,他們突破了德軍重點防守的古斯塔夫防線和阿道夫・希特勒防線,奪取羅馬隻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奪取羅馬對美軍,乃至于整個同盟國陣營而言,都有着極大的政治意義,畢竟這是美軍拿下的第一個軸心國首都,而且這座城市還是古羅馬帝國的首都和羅馬教廷的所在地,具有極大的曆史、文化和政治價值,是昔日歐洲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不過,美軍似乎并不滿足于這個結果,羅馬雖然有政治價值,有曆史價值,有文化價值,但美國佬更加看重的是經濟價值和工業價值,畢竟這些才是實實在在的利益。

  意大利最重要的工業區并不在羅馬,而是在蘇聯占領或即将占領的意大利北部地區,那裡的米蘭、都靈、博洛尼亞等地,意大利絕大部分的軍工生産、重工業生産都在那裡進行。

  以美軍現在的進度來看,要先蘇聯人一步占領米蘭、都靈和博洛尼亞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們最多隻能推進到佛羅倫薩一帶,根本無法涉足意大利最精華的北部地區。

  所以,為了從軸心國手中奪得更多的利益,英美聯軍不得不把目光放在更具價值的法國和德國本土地區。

  要達到這個目的,盟軍就必須要盡快登陸法國、比利時或荷蘭海岸。狠一點的話,登陸德國海岸也不是不行,但要付出不小的代價,所以登陸德國的提議并沒有得到盟軍高層的認可。

  那應該在哪裡登陸呢?這個問題,在盟軍高層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意見。

  自由法國的戴高樂将軍認為,盟軍應該集中精力在法國北部的諾曼底登陸,然後直搗巴黎,解放整個法國之後再進攻比利時和德國本土。

  戴高樂的意見取得了盟軍高層多名将領的認可,因為德軍此時部署在法國的兵力很少,大部分兵力都已經調往德國本土應付殺入德國本土的蘇聯紅軍,而且法國抵抗組織的勢力不弱,在他們的幫助下,盟軍能夠輕而易舉地消滅那點部署在法國本土的德軍,将德國人趕出法國,從而解放法國全境。

  解放法國之後,盟軍便可以動用法國這個昔日歐洲大國的資源來補充戰争所需,集中三個大國(美國、英國和法國)的資源來對抗納粹德國。

  英國首相丘吉爾則提出了登陸荷蘭/比利時的建議,因為荷蘭和比利時離德國本土比較近,盟軍在那裡登陸之後,能夠更快地到達德國本土,目标是先蘇聯一步,占領德國西北部最具經濟價值的魯爾工業區,避免蘇聯得到魯爾區的工業資源,壯大自身實力。

  然而,丘吉爾的提議并沒有獲得盟軍将領們的支持,因為德軍已經在比利時、荷蘭和法國加萊地區部署重兵,能對登陸荷蘭/比利時的盟軍進行夾擊,可能會讓盟軍付出重大傷亡。

  最終,在戴高樂等人的大力支持下,盟軍采納了登陸法國諾曼底的方案。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