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女頻 重生大宋做權臣

第二百九十八章 不消停

重生大宋做權臣 吳仲達 4312 2024-01-31 01:14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安東軍的兵馬調動,張寶給出的解釋,朝廷信不信,那就不是張寶能夠左右的了。好在張寶也不奢求獲得朝廷的信任,更不會為了這份信任就去冒險。這世上的事情,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于心即可。

  與朝廷相安無事最好,可若是朝廷不識趣,非要找事,張寶也會進行堅決的反擊。一味的忍讓隻會讓人得寸進尺,隻有态度堅決的予以反擊,方能使人心生顧忌,從而退避三舍。大多數人都是欺軟怕硬的,你弱它就強,你強它則弱,當你不斷委曲求全,隻會助長它的嚣張氣焰,而當你态度堅決的進行反抗,它則會開始考慮自身所需付出的代價,轉而欺負其他不需要付出代價的對象。

  人與人之間相處,國與國之間相處,其實道理是一樣的。一味的寬容大度,隻會被人視作軟弱可欺,适當的展現雷霆之怒,方可以讓人知道好歹,讓國明白進退。

  嚴格來說,張寶挺瞧不起如今的大宋朝廷,想想曆史上金兵南下時大宋君臣的表現,實在叫人心裡難生敬意。大宋君臣的凄慘遭遇令人同情不假,但若是要用現代的一句話來形容大宋君臣,那就是不作不死。

  認不清當時的國際形勢隻是其一,沒有自知之明才是惹來滔天大禍的主要原因。當時的金國高層在對待大宋的問題上一直存在分歧,即主戰派與主和派,金國有意與宋國結盟,也是想要聯合宋國南北夾擊遼國。

  兩國結盟之前,金國并不清楚宋國的軍隊戰鬥力如何,在金國大多數高層眼裡,宋國軍隊即使比不上遼國,估計也相差不多。可沒想到,在結盟以後,宋國軍隊的表現實在是叫人失望,擔任此次北伐的童貫謊報戰功,說是宋軍收複了燕京,可實際上卻是留守燕京的遼軍将宋軍殺得大敗,燕京實際上是金軍攻下的,而燕京則是童貫從金軍手裡花錢買來的。

  大宋朝廷并不知道這其中的詳情,還誤以為自家的軍隊很給力。但親眼目睹了宋軍的外強中幹,再加上當時堅持對宋國态度友善的完顔阿骨打逝世,由主戰派的吳乞買上位,金國對宋國的侵略之心也就大增。而那時宋國君臣卻沒意識到金國内部高層的人員變動,依舊耍弄着自己小聰明,屢屢出爾反爾,終于給了金國主戰派借口,出兵南下。

  金兵南下不止一次,徽、欽二宗也不是在金兵第一次南下時被擄走。金兵第一次南下時,宋徽宗為了逃命将皇位禅讓給了長子趙恒,即宋欽宗。而宋欽宗在即位以後啟用了李綱,由李綱率領汴梁軍民打退了金兵南下。

  但在金兵退兵不久,宋欽宗便将守衛汴梁有功的李綱趕出了汴梁,任用當時朝中的主和派耿南仲等人,派遣使臣北上與金國議和,可那時金國已經看穿了宋國的虛實,哪裡肯輕易言和。打着和議的借口,金兵突然發難,二次南下,而這回,宋欽宗卻找不到願意為國效力的忠臣良将了。

  第一次金兵南下時,為了保住汴梁,宋欽宗對人空口許諾太多,而在金兵退走以後,先前的許諾卻沒有兌現。這上當就一次,總上當那是缺心眼。而更糟糕的是,已經升任太上皇的趙佶直到被“請”出了城才知道金兵又來了,他想跑都沒機會,隻能陪着坑爹的倒黴兒子趙恒一同随金兵北返,死在了五國城。

  張寶并不同情趙佶父子,他們爺倆是咎由自取,活該!可百姓招誰惹誰了,憑啥要跟着趙佶父子吃挂落。更何況大漢族自有國以來,曆朝曆代就沒有一國之君,而且還是兩代帝君一同被外敵擄走的事情。趙佶父子丢的不僅僅是一家的臉面,更是讓漢族這一族群的顔面掃地。張寶身為一個漢人,自是不希望看到自己所歸屬的種族丢人現眼,因為那是很沒面子的一件事。

  身為後來者,在明知一些不好的事情會發生以前,總會盡量想辦法進行阻攔,防止其發生。而張寶一開始也沒有想過要僅憑一己之力來完成這一力挽狂瀾的壯舉,但現實卻是,張寶想要阻攔此事的發生,壓根就指望不上朝廷。

  官家趙佶不是個有雄心壯志的主,貪玩好色就是他的本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單是看他身邊圍繞的都是些什麼人,就能看出這貨也不是什麼好鳥。而再看朝堂上屹立的那幫朝臣,忠君愛國的不是被邊緣化就是已經退隐山林,留在朝堂上的不是損人利己的小人,就是明哲保身的僞君子,張寶想要謀求這些人的支持,那和與虎謀皮也沒多大區别。

  張寶的志向在一開始并不大,起初也隻是想要在金兵南下時有一安身立命之地,至少别死在戰亂之中。所以當張家剛有些錢的時候,張寶在江南各地購買産業,雖然規模都不是很大,但狡兔三窟,那些都是張寶将來能夠存身之地。

  但随着張家的買賣越做越大,張寶的“野心”也開始與時俱進,從原先的小富即安轉變成了憂國憂民。他并沒指望依靠朝廷達到抵禦外辱的目的,因為指望不上。官家趙佶貪圖享樂,滿朝文武全都為了自家的利益竭力讨好着官家,哪有閑工夫去勵精圖治啊。張寶能靠的,也隻有自己。

  而這樣一來,也就應了那句話,事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于心。張寶的安東軍,在朝廷眼裡是心腹大患,而在文人眼中,則是亂國賊寇。或許等到金兵南下時,朝廷和文人才會對安東軍的印象有所改觀,但在這之前,安東軍并不怎麼受人待見。

  大宋厚待文人,而文人則掌握着輿論導向,當文人痛罵張寶是國賊的時候,愚昧無知的百姓便會跟風也這樣認為。不過張寶不同于過去的武人,面對謾罵,他不會一聲不吭。最近谛聽營很忙碌,但凡是罵過張寶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倒了黴,不是家中失竊就是本人被身份不明的人痛揍在街邊小巷當中。反正也找不到證據,張寶是絕對不承認那些事是自己暗中指使的。

  而對于那些膽敢跑到登州來當面指責自己的文人墨客,張寶處理起來也很簡單,有那閑工夫來罵人,那就去幹點更有意義的事情。登州自被劃為安東大都護府治下以後便進入了大建設時期,各條主幹道的修建以及各處城池的加固都需要人手,這些文人既然敢來找事,那就讓他們去義務勞動。敢不幹?先問皮鞭答不答應?

  蠻不講理的态度讓大宋的文人更加氣憤,但效果也是明顯的,至少在登州境内,沒有不長眼的文人敢再跑來找事了。朝廷過去把文人的地位擡得太高,慣得這些文人一個個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是理所應當,像張寶這種武人看到自己也得哄着敬着。

  但張寶是什麼人,在他眼裡,隻分有用的人跟沒用的人,那幫前來找事的文人一個個本事不大卻都拽得二五八萬似的,能讓張寶待見才怪。張寶用實際行動給了那些自視甚高的文人一記響亮的耳光,張寶在仕林當中的名聲也就臭了。但這事對張寶的影響卻并不是很大,甚至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大宋重文輕武,厚待讀書人,但實際上有能耐的讀書人少之又少。讀過幾本書,會吟詩作賦的讀書人,在張寶眼裡一點用處都沒有。張寶需要的是能夠替他治理民生,坐鎮一方的能臣幹吏,不是做了官以後作威作福,躲在府衙中吟花弄月的官老爺。趙宋朝廷的人才儲備,其實并不符合張寶的要求。

  即便是在将來,張寶能夠将趙宋取而代之,大宋所遺留下的這些讀書人,能夠進入朝堂的也是少之又少。張家有自己的人才儲備,早在取得高麗以後,楊時、聞煥章、何去非等名宿大儒便在張寶的支持下開辦學院,為張家培養有用人才,而這些人經過這些年的培養鍛煉,足以支撐起未來的張家。至于還抱着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種落後觀念的大宋讀書人,等待他們的隻有被淘汰這個命運。

  上趕的不是買賣!張寶很清楚自己想要收買大宋讀書人需要付出比朝廷更大的代價才行,但得到讀書人支持所獲得的回報在張寶看來卻并不高。這是一樁賠本的買賣,而更關鍵的是張寶現在還有了替代品,收買大宋讀書人這個提案自然也就被擱置了。

  張寶并不需要去讨好讀書人的歡心。相反,大宋讀書人想要在将來的日子能夠好過點,他們需要讨好張寶才行。可惜眼下的他們還沒意識到這一點,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高人一等,等着張寶在将來會向他們妥協。而張寶不待見讀書人的态度,也讓朝廷暗自竊喜,覺得張寶難成大事,對張寶的戒心也有了稍稍的減退。

  自消滅了方臘以後,大宋内部算是終于恢複了安定,接下來本應該安撫民心,讓受戰亂之苦的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可偏偏這時金遼分别派來了使臣,向朝廷提出了結盟的意願。

  收複幽雲,是大宋曆代天子都想要完成的一樁心願,趙佶雖貪圖享樂,但同樣也有些好大喜功。他想要完成這樁偉業的初衷并不是收複幽雲以後大宋可以憑借北方屏障确保中原安定,而是完成了這樁偉業,就足以證明他比前幾任君王要更加英明神武。

  金國開出的結盟條件太有誘惑力,而與之相比的遼國,所開出的條件也就略顯寒酸了。金國承諾事成以後幽雲十六州歸宋,可遼國卻隻是答應減免宋國每年需交給遼國的歲币數量。

  自不量力,說的就是此時的大宋君臣。趙佶等人隻看到幽雲十六州,卻忘記了去考慮自身是否有那個實力保住幽雲十六州。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平定了江南方臘,損兵折将不說,大宋的經濟也受到極大了的影響。早先若不是張寶為了和平拿到登州而給了朝廷兩千萬貫,朝廷能不能順利平定方臘還都是個未知數。

  但現在,這些統統都沒有被趙佶等人考慮到。趙佶等人隻看到與金國結盟後能夠獲得什麼樣的利益,卻沒有考慮到自身是否有能力去保證這份利益不會受損。張寶早先跟黃經臣的一番分析壓根就沒有人願意提及,以趙佶為首的大宋君臣生怕金國反悔似的與金國簽訂了結盟協議,随即便驅逐遼國的使臣,做出與遼國劃清界限的态度。

  金國使臣是滿意了,但宋國這樣做無疑是激怒了遼國。遼國打金國是不怎樣行,但收拾宋國這個手下敗将,卻并不怎麼困難。而宋國在得知遼國在河北邊境集結重兵的消息以後,也是匆匆下旨調西軍前往河北進行抵禦。

  這官軍久戰方停,正是人困馬乏需要休整的時候,朝廷一道旨意下達,又讓剛剛休息沒幾天,還沒緩過勁的西軍将士北上跟遼國拼命,這軍中的厭戰情緒頓生,行軍速度自然也就緩慢。

  可遼國卻不會等着宋國西軍抵達以後才動手,西軍在童貫的率領下剛剛渡過長江,遼國的兵馬就已經突破邊境,殺進了大宋河北,一路燒殺劫掠,地方官府的告急文書如同雪片般飛進了汴梁。

  朝廷有些慌了神,也暗自後悔先前有些操之過急,但此時後悔也晚了,再想要跟遼國“再續前緣”,遼國也未見得會搭理宋國。趙佶等人目前能指望的,也就是金國能夠盡早出兵,逼迫遼國退兵自守,而自己這邊,隻能一面催促童貫的西軍加緊北上,一面把主意打到了安東大都護張寶的頭上。

  朝廷的如意算盤打得是挺精,想讓張寶的安東軍先頂上去,堅持一段時間,最好是安東軍跟遼軍兩敗俱傷,然後由童貫的西軍來收拾殘局。可問題是張寶又不傻,明知朝廷憋着壞想要算計自己,又怎麼可能被朝廷用幾句花言巧語就給騙了。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