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女頻 極品吳掌櫃

極品吳掌櫃 第495章 麻沸散

極品吳掌櫃 陶人張 2663 2024-02-06 18:08

  許希(用千年何首烏幫慕容怡清治好怪病的那個豬頭)人生第一次的轉折點發生在誤食了那讓小師妹為之唾棄的湯藥,後來他憑借自己驚人的解毒能力,發現了一種令人渾身麻痹的曼陀羅,這種

  同樣被稱之為醉仙桃,楓茄花的粉紅花朵卻是劇毒之物,當試藥以一條狗和一個人的生命付出慘痛的代價之後,許希以敗壞師門的名聲被趕了出來。

  三國時候的華佗曾經調配出一種叫做‘麻沸散’的麻醉藥,許希也曾在醫典中查閱過這方面的相關記載---“若疾發結于内,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kū,剖開)

  破腹背,抽割積聚(腫塊)。”

  (麻沸散傳說系由曼陀羅花、生草烏、香白芷、當歸、川芎各,天南星共6味藥組成;另一說由羊踯躅、茉莉花根、當歸、菖蒲組成。據後人考證,這些都不是華佗的原始處方。)

  華佗曾經深入民間,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内、外、婦、兒各科的臨證診治中,曾創造了許多醫學奇迹,尤其以創麻沸散、行剖腹術聞名于世。《青囊經》更是他一生心皿的結晶。可

  惜,這部珍貴的藥書,現已失傳了。這部《青囊經》聽說後來傳到看押他的獄卒張明三的手上,華佗死後,獄卒張明三很難過!發誓要刻苦學習,為民治病,以慰師父在天之靈。不久,張明三就辭職

  還家了。當他背着行李,念着藥歌,高興地走進家門時,擡頭一看,大吃一驚!隻見老婆正在焚燒那部《青囊經》嘞!張明三不顧一切,跑上去搶救,可惜晚了。張明三氣壞了,手指着老婆的鼻子質

  問說:“你為什麼燒我的藥書?”

  他老婆含着淚說:“我是為了想叫你多活幾天。你沒看見嗎?華佗師父不就是因為這些本事,才被監禁緻死的嗎?”

  張明三悲憤地對老婆說:“一個人來到世上,上不能報效國家,下不能為百姓做點好事,活一百歲又有什麼用?”他老婆聽了很受感動。可是,書已經燒了,後悔也來不及了。

  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張明三根本就沒膽量接下這本《青囊經》,華佗羞憤之下自己直接燒掉了,無論哪種結局,反正《青囊經》是失傳了。

  相傳,黃帝著十六卷内經,三十七卷外經,内經完整的流傳下來,衍生出偉大的活人無數的中醫文化,類似于《青囊經》的外經,因為其外科手術有違“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儒家思想,而為世

  所不容,以緻漸漸衰落失傳。

  《素問?金匮真言論》有這樣一句話非常出名:“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其人’在内經中更是出現多次,謂志同道合、聰明睿智賢德之人,亦指合适的人選。

  有一位老中醫,他一生為人看病無數,善治骨病,從來不多要人家錢,一生過得很簡樸,到老的時候準備把自己的絕技傳授給自己的兒子。有這麼一天,老中醫出門看病,囑咐兒子:如果我走後

  ,有人來要茄秧(茄子的幼苗),你就把咱家地裡的大茄苗送給他。兒子應聲而答,一定一定。老中醫走後,果然鄰居來取茄苗,中醫的兒子就把地理最小的茄苗送給了鄰居。老中醫回來後,看到自

  家的茄苗都是長得高的,心裡明白兒子一定沒按自己說的辦。老中醫一生歎氣,至死也沒把自己的一身絕活傳給自己的兒子。

  或許華佗當時覺得張明三所托非人,再加上他的某些治療方法為當政者所不容,這才有了悲憤燒書這一無奈之舉。

  許希這一年多也和當初的華佗一樣走南闖北,漸漸也摸索出了類似麻沸散的配方,至少在骟馬、骟豬這一領域有極大的突破,現在稱他為‘獸神醫’一點都不為過,自從曼陀羅将一個人毒死之後

  ,邁不過去的活人體這一症結玄關已經在他心裡埋下了陰影的種子。他這一次完全是慕名而來,聽說在成都有一對俠醫眷侶居然用輸皿法救助了不少病人,他這次更是在内心冒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和對方交流一些心得後,看能不能通過這對俠醫眷侶把自己試用在和豬身上的‘麻沸散’推廣開來,如果對方真的懂他這辛苦所得的配方的話。

  (骟馬、骟豬:被閹割過的馬和豬,這樣的馬和牛是沒有生育能力的,但馬的耐力和豬長膘卻出奇的好,宋朝自從失去河西走廊之後,從西夏和吐蕃獲得的戰馬都是被閹割過的骟馬,就是為了防

  止把優良的馬種傳入宋朝,宋朝後來沒辦法,隻得大力發展步兵,宋朝中期能裝備的騎兵少得可憐,而西夏都是标準的一人三馬,當這些西夏人來邊境打谷草的時候,宋軍不得不龜縮在城牆内,因為

  後期實在打不過運動戰中的西夏人。

  中國的地理形勢,到了黃河流域,就是大平原。一出長城,更是大平原。所以在北方作戰,一定得要騎兵。而中國之對付北方塞外敵人,更非騎兵不可。而騎兵所需的馬匹,在中國隻有兩個地方

  出産。一在東北,一在西北。一是所謂薊北之野,即今熱察一帶,一是甘涼河套一帶。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養好馬,蒙古人後來之所以能打出那麼大的一片天地,自然和他們手中的蒙古馬組成的輕

  騎兵(為主要兵種),重騎兵有很大關系,蒙古人基本是全員皆兵。養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養,要在長山大谷,有美草,有甘泉,有曠地,才能成群養,才能為騎兵出塞長途追擊之用。而這兩個出

  馬地方,在宋初開國時,正好一個被遼拿去,一個被西夏拿去,都不在宋朝手裡。與馬相關聯的尚有鐵,精良的鐵礦,亦都在東北塞外,這也是宋代弱征之一。

  王荊公(王安石)行新法,一面想訓練保甲,一面又注意到養馬。但在中國内地養馬不方便,據當時人估計,養一匹馬所需的土地,拿來種田,可以養活二十五個人,這是在農業社會裡要準備戰

  争一大缺點。王荊公不得已,定出保馬政策,讓民間到政府領馬養。把馬寄養在私家,一匹一匹分散養,平時民間可以利用領養之馬,遇到戰争需要,在臨時集合。這種事,民間當然情願做,領一匹

  馬來,平時作牲口用,卻不曉得馬在溫濕地帶飼養不易,很容易生病死亡。但馬死了要賠錢,于是農民把養馬看作苦事。政府卻要挨派,于是保馬變成一秕政。其實這一方法,縱使推行有效,遇到戰

  事,一群羸弱之馬,也未必真有用。最後由于瘟疫連年,馬匹死亡嚴重,領養馬匹的人家還得倒貼賠償,最終此法也不了了之。

  保甲法:将鄉村民戶加以編制,十家為一保,民戶家有兩丁以上抽一丁為保丁,農閑時集中,接受軍事訓練。

  保馬法:将原來由政府的牧馬監養馬改為由保甲民戶養馬。保甲戶自願養馬,可由政府給以監馬或者給錢自行購買,并可以免除部分賦稅。)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