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的時間有多長呢?
對于邏各斯人來說,那相當于人生的一半。
而三百年的時間匆匆掠過,讓雅列斯托的長子多略從一位青年成長為一位壯年。
作為邏各斯王國的第三代王,多略王與雅列斯托王十分相似。
至少在青年的時候,多略在其父親雅列斯托的教育之下,品性與雅列斯托大抵相似。
而繼位之初,由于雅列斯托王離世前的妥當安排,以及多略面對父親即将離世的危機感,讓他學會主動承擔責任,并且延續了父親對于王國的治理。
有些時候,多略王會刻意模仿雅列斯托王在王國内的各項政策和行事,以求讓王國安安穩穩地延續下去。
青年的多略王頗有才幹,也富有年青人開創的勇氣,到了中年的時候,多略王的品性漸漸變得懦弱,對王國的治理也趨于守成。
好在的是,整個邏各斯王國環境安定,從未有過敵國外患,也更不可能碰上什麼文明侵略之類的現實危機。
至于第二次理性危機,在三百年時間的推移之下,邏各斯人們慢慢接受了神離去的事實,那些祭司智者們,也提出了各種神學理論,諸如“神仍在注視我們”的注視說,以及“神在冥冥之中”等無形說。
自從邏各斯王國跨越到小麥與畜牧的時期以後,邏各斯王國的社會便随着農業周期而發生轉變。
邏各斯人們便自然而然地對豐收感到喜慶,同時到了冬季的十二月份,在這不适宜種植的時日,邏各斯人迎來了農閑,他們停止工作,集體到高山的祭壇做祭祀。
邏各斯人們對神的祭祀未曾停息過,而在冬季十二月份的祭祀逐步演化成了一種集體節日,人們将之稱為——朝聖日。
自雅列斯托王死後,祭祀的大權便落在了多略王與規律園衆祭司們的身上,到了朝聖日那天,多略王會首先獻上自己的祭品,然後到規律園祭司,再到王國各貴族,最後是普通平民的祭品被集體獻上。
不過縱使王國内常常強調不允許牲祭,可是屠宰牛羊獻祭神明在王國内依然并不鮮見。
多略王對此鄭重對待,他思考了三個晝夜,又同規律園的祭司們商讨了九天,找到了問題所在,最後詢問過各大貴族的意見後,做出了最終的決定。
“祭祀的事,要嚴格按照史書上的記載。”
多略王所說的史書,自然是雅列斯托編纂的《王與先知書》。
邏各斯人還沒有法律,法制這個詞離他們十分遙遠,邏各斯人的行為舉止,都是依照一直以來的道德習俗。
而《王與先知書》無疑就是明文記載的道德習俗。
多略王不會想到,他的決定,将讓邏各斯王國向“法律”邁出關鍵的一步。
在朝聖日的祭祀過後,邏各斯人們便聚集起來,舉辦宴會、彼此饋贈禮物、觀看詩人們的公共表演,并為新鮮出爐的史詩歌謠而歡呼。
這種歡慶是屬于整個王國的,無論男女老少、無論哪個階層。
邏各斯文明随着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繁華。
至于他們的手足獨角鲸。
據多略王所知,獨角鲸們的發展實在緩慢。
整整三百年了,無論邏各斯的祭司們教授獨角鲸多少技術、多少文化,仿佛是對牛彈琴一般,每次多略王去參觀獨角鲸的聚居地都幾乎毫無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