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即事
方嶽
對竈何妨客燎衣,溪翁且莫鍵柴扉。
日之夕矣樵風冷,觳觫一牛将犢歸。
--------------------------
觀世音功德凝形--興林國轉世為人
方術,道教源流。方士,方術之士,古代自稱能訪仙煉丹以求長生不老的人,也泛指從事醫、蔔、星、相類職業的人。在周朝,方術士定為官職,兼管刑獄,至秦漢時大盛。《史記·秦始皇本紀》:“方士欲煉以求奇藥。”方術後結合春秋戰國時期老子、莊子等思想,在東漢正式形成道教。孔安國(西漢,前156-前74年)《論語》注“方,道也。”
建普彤塔—立觀音像
《後漢書·馮異傳》:“及王郎起,光武自薊東南馳,……。及至南宮,遇大風雨,光武引車入道傍空舍,異抱薪,鄧禹熱火,光武對竈燎衣。異複進麥飯菟肩。”
漢明帝劉莊,陰麗華子,出生在元氏萬年村。劉秀初起時,漢明帝劉莊,曾随其父漢光武帝劉秀被王郎追殺,在河北南宮大風亭下,對竈燎衣、吃飯歇息,劉秀言此地是風水寶地。(25年),于附近的鄗城稱帝。
“世傳明帝夜寐南宮,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于是譴使天竺問佛道法,遂于中國圖畫形象焉。”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有一次,劉莊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一高大的金人,頭頂上放射白光,降臨在宮殿的中央。劉莊正要開口問,那金人又呼的一聲騰起淩空,一直向西方飛去。夢醒後,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朝會時,他向群臣詳述夢中所見,大多數人都不知其由。後來他有個博學的大臣說那可能是西域的佛陀。漢明帝聽罷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經“的萬裡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胪寺“暫住。“寺“字即源于“鴻胪寺“之“寺“字,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
後請其在東漢起家的風水寶地,南宮大風亭,修建一座塔寺,為東漢、母親陰麗華(5年-64年3月1日)祈福。“建于東漢永平十年(67)的南宮縣普彤寺,由印度攝摩騰、竺法蘭主持修建。”但修建耗日持久,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才完成(公元72年),耗時五年。
“普彤”中的“普”字源自于佛經《妙法蓮華經(冠科卷)·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普以周普為義”,佛學“普渡”指大慈大悲,普渡衆生。“彤”為朱色,東漢時,娘娘住的皇宮塗紅色,叫“彤庭”,因為普彤塔及塔後普彤寺均塗為朱色,故取“彤”字。普彤塔以供奉觀世音菩薩為主。
(未待普彤塔完工,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兩人,在洛陽西雍門外三裡禦道北,再興建一座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
攝摩騰和竺法蘭在白馬寺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
)
-----------------------
經過約五百年的香火,普彤塔的觀世音菩薩像,自行凝聚了觀世音的善身(功德化身)。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邢台南和縣瓦固村人妙莊,在邢台建興林國,号妙莊王,王後南和縣郄村人郄寶英(小名郄武燕)。因前兩胎均為女兒,王後來普彤寺求子。觀世音為女兒身,王後卻來觀音面前求男,觀世音的善身甚為不喜,又久靜思動,遂投其腹,轉世修行,出世後,名妙善。《隆興編年通論》:長公主妙嚴,次公主妙音,三公主妙善。
當三個女兒長大成人後,妙因、妙緣都聽從父王的旨意出嫁了。唯妙善公主不聽父命,不肯嫁夫,決心出家修行。妙莊王再三勸說,妙善公主也不回心轉意,妙莊王十分氣憤,就将妙善公主貶為庶民,趕出皇宮。從此妙善公主就到香山出家修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