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近水樓台先得月的職務便利,雖然負責的都不是什麼具有重要性的雜務;但是通過日常過手記錄的物用流傳和分派,周淮安也逐步弄清楚了這部“怒風營”的一些情形,
這個怒風營現今擁有在額戰兵約一千一百九十一名,其中隻有一百七十六人是北地出身的老卒,還有三百四十人是補充自兩浙、閩中的正卒,剩下的就全是本地募集和招徕的新丁了;
另有負責火廚、牲畜,的雜役和腳夫兩百多人,其中大多數是淘汰下來的壯丁,隻有四十個是北方帶來的老人而已。
而作為現今怒風營的主官,那位人稱王将頭的紫臉大漢全名叫王蟠,河南汝州地方人士,善使一條鐵頭棍而外号“王雷子”,在黃巢麾下号稱十萬的義軍當中領都尉頭銜,但其實是怒風營臨危受命的第四任當家人了,接手怒風營至今的還不過數月時間而已。
其次是作為他副手的怒風營别将丁會,不過此人正在外間奔走而行蹤不明;
雖然隻有一營人馬,但是正所謂是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的,擁有弓手、步卒(刀牌)、梢頭(長矛)數種兵類,甚至還有一小隊親随老卒組成的三十騎馬隊,雖然裝備同樣的極其簡陋,除了副鞍具和木矛之外就再也别無長物了。
在此之前,他們原本是在王仙芝起義軍攻克鄂州之戰當中投奔的地方義軍雜流;在打下鄂州之後才用交貨的裝備重新武裝正變成一部;
最初屬于王仙芝心腹大将尚君長的麾下,最盛時挾有三四千之衆,而号稱王大将軍的羽翼之一;隻是好景不長,在尚君長前往長安交涉招撫途中被藩鎮宋威部冒功截殺,而王仙芝連通本部五萬大軍也戰死在黃梅之後,他們這些散于各地義軍殘部就在尚君長的弟弟大将尚讓帶領下,北上投奔彙合了另一隻起義軍的黃巢所部,自此該換了旗号和從屬。
隻是作為外來投奔的部隊,不斷損兵折将又缺乏補充途徑的怒風軍,也一縮再縮變成了現在有些人手短缺的怒風營;直到大庾嶺斷後一戰當中,雖然包括前兩任的新老主官在内一大批老人,相繼死傷慘重卻始終沒有向官軍乞降,而是在被擊潰後繼續南下追趕上了本陣大隊人馬;
後來又以殘弱之旅,在擊破嶺南東道節度使李召召集的各路官軍當中賣了死力;因此才重新被黃王所重視起來,不但重建了怒風營的名頭,擁有了優先挑選和補充本地兵員的資格。
由于南下陷沒福州時的黃巢,開始在軍中開始建章立制而整頓軍伍以為常例,自此效法官軍制度而分營置軍設立:火長、隊正、旅帥、校尉、都尉、别将、郎将等職銜和正副從貳的等階,以取代原本雜亂無章的大小頭目、頭領、将軍、兵馬、守捉、防禦、經略、節度之類自稱;
因此,這個怒風營現今的最高官長,就是這位副任果毅都尉的河南汝州人王蟠,在負責主持日常局面;而作為鄂州地方出身的怒風營老人丁會,則是以更次一等的别将身份作為他的副手盡心協助之。
這個丁會,也是作為追随前兩代首領的幾位父兄皆戰死之後,帶領殘部南下投奔黃巢本陣的唯一幸存者,因此得以撥給一批老卒而重建了幾乎覆滅的怒風營。因此,據說他平日裡看起來就是一副苦大仇深的對誰都沒有什麼好氣,但是一說到黃王卻又忍不住露出由衷感激和向往之情;因為善使一杆家傳本事的棘頭槍,而保留本職歸屬被招入黃巢身邊聽效。
故而在因陋就簡的頗多草創之下,作為實質上二号人物就是另一位人稱鄧旅帥的鄧存,他也是義軍本陣所撥付過來的老卒兼帶隊頭目,以及怒風營所有步卒的官長;因此在怒風營中的号召和威望僅次于丁會,是個日常話不多但頗有些嚴厲的冷臉漢子。日常慣用的是一把寬頭折鐵刀。
反倒是作為周淮安臨時保人和薦主,那個年紀不大頗為老成的柴校尉卻是頗有幾分來頭;
他的資曆甚至是比怒風營的前身還要老得多,乃是在少年時就開始追随王仙芝畈鹽,在河南起兵之後又因為鄉黨身份和淵源,被歸入到黃巢麾下奔走轉戰的中軍本部老人;因此他雖然隻有校尉的頭銜,卻要令怒風營的這位當家都尉王蟠在内的諸多義軍中下層将領,多少禮讓和客氣上幾分的特殊存在。
至于餘下來的其他人就不免有些乏善可陳,或是缺乏足夠的消息來源了,這也有他如今的身份可以接觸和了解的機會、時間實在太少,而沒法做出相應打聽和判斷的緣故了。
而在接下來的幾天内,周淮安發現自己居然成了這重建的怒風營當中,唯一真正意義上的文職人員了。
在此之前怒風營的前身怒風軍時期,倒是曾經擁有過屈指可數的所謂文書、記室和簿史之流,但到了大軍南下後基本上是死的死,逃的逃,走散的走散;最後能夠随怒風營殘部抵達廣州附近的,幾乎都是些大字不識幾個的武夫莽漢之流。
而就在幾天前,為了重建怒風營派來幾個幫手的書辦,也因為更重要的事務繁忙而被叫回去了;所以實際上這個什麼都缺的怒風營,基本上是都尉王蟠和别将丁會自己在勉力操持和對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