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衆寒門士子入院,當即被金谷園的奢華所深深震撼。
他們地位低賤,可是從來沒有入過金谷園的,此番過來,一見之,頓時如劉姥姥入了大觀園一般。
首先是入園之前給數百人一人五十錢,這便不是尋常人家都能做出來的事情。
廣元侯,果真是财大氣粗。
現在看到這金谷園的布置,那更是驚詫得連牙齒都快掉下來了。
隻見入門便是曲折遊廊,階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兩三房舍,一明兩暗,裡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幾椅案。
後院牆下,清泉一派,開溝僅尺許,灌入牆内,繞階緣屋至前院,盤旋竹下而出。
院中甬路相銜,山石點綴。整個院落富麗堂皇,雍容華貴,花團錦簇,剔透玲珑,後院滿架薔薇、寶相,一帶水池。
當真是豪府風采。
隻是入園,衆人便迫不及待想要做廣元侯的人了。
一如當年曹操感歎袁紹冀州大本營宏偉無比,難怪有如此多人歸附一般。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這句話當然沒錯,但是也有另外一個俗語。
酒香也怕巷子深。
俗人,最終還是更多一些的,便是主父偃那般人物,尚且如此,況乎他人?
“諸位。”
寒門士子入門,像是被院中的景色震撼,還在震撼的時候,卻是見到一個儒士打扮的人在高位開口說話了。
“廣元侯招賢,第一考,乃是明經。”
這個儒士打扮的人,自然就是張賓了。
張賓說完話之後,當即有十個莊衛搬出十個巨大木闆出來,上面張貼紙張,寫的全是經學内容。
所謂之明經,是在漢朝出現之選舉官員的科目,始于漢武帝時期。
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
在唐朝的時候,明經與進士二科為唐朝科舉的基本科目,唐代的“明經”科試帖經,以通經比例決定等第。
明經又分為五經、三經、二經、學究一經、三禮、三傳等,考試之法,先貼文,後口試,經問大義十條,答時務策三道。
王生所搬照的,就是唐朝的科舉制度。
十經中,《禮記》、《春秋左傳》稱大經,《毛詩》、《周禮》、《儀禮》稱中經,《周易》、《尚書》、《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稱小經。
通二經者,通大經一部加上小經一部,或取中經兩部;通三經者,大、中、小經各一部;通五經者,大經、小經皆須通。
科目則由舉子自選。
另外,《孝經》、《論語》是必考課目,有時還加試《老子》、《爾雅》。
當然,此時木闆上張貼的内容,沒有這些。
張賓之所以出來,是對王生的這個選舉方法感到十分驚奇。
不僅僅是驚奇,簡直就像是給他開啟了新時代的大門。
這選人,居然還能這般?
王生所說之明經,雖然與漢武相同,但其中不同之處,又太大了。
漢武帝的舉明經,是察舉制,這更像是選人制,自己選人。
若是天下都用這般方法?
張賓隻是一想,便覺得若是如此的話,那當真是天下英才,都會網羅過來。
但是張賓心中震撼隻是持續了一小會而已。
很快他便明白,這個方法雖然好,但恐怕是不能推廣實行的。
因為現在的九品中正制,已經是足夠‘優秀’的了。
即便是不夠優秀,有這個世家,有朝廷官吏,乃至于宗王在,都必不可能讓這所謂的明經制實行的。
再者說,這主公想出來的辦法,再如何選人,最後還是要選到世家的人。
世家的士子,比之寒門的士子,還是要優秀太多太多了。
因此。
在張賓看來,王生的想法雖然很好,但卻是不實用的。
“明經準備一個時辰,之後諸位挑選經問大義十條,寫明左伯紙上,有優者,則可在次日再接受第二個考驗,未過者領二百錢歸去。”
說完這句話,張賓旋即退出大院。
而張賓的話一說完,大院中頓時一片嘩然。
明經。
十問?
這種考校,他們是之前沒有想過的。
其中很多人心中,以為王生要考察的是清談之辨,亦或者是三玄之問,畢竟廣元侯最善于清談,又有鬼神之辨。
最不濟,應該也是考校詩賦文才,如此,怎麼變成明經了?
這時代真正習明經的,原本就不多,尤其他們這些寒門,一個個削破了腦袋往裡面鑽,更是如此了。
“諸位,還是快些看罷,選十問經義,一刻鐘後可是要各自入房間撰寫了。”
劉勇在這個時候适時提醒。
這些寒門士子恍然大悟,當即去木闆看經義。
木闆是巨大的木闆,上面謄寫着各種經義内容。
《禮記》、《春秋左傳》、《毛詩》、《周禮》、《儀禮》、《周易》、《尚書》、《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
有看過些許書籍的,當然選擇自己擅長的内容。
好在周易也在其中,也讓衆人心中微微舒了一口氣。
最不濟者,也可選《周易》。
也有一些水平極低的人,如今看到如此多平時都見不到的書籍,眼中當即就露出求知的模樣,恨不得當場将這上面撰寫的所有内容都吸納進腦海裡面。
這個時代,書籍可是珍貴事物。
也是世家為何能夠保持長盛不衰的原因。
世家壟斷了知識。
“一刻鐘到。”
劉勇一聲呼,那些士子當即在劉勇的指揮下,到大院的各個房間寫出自己的見解。
便是有些極想要看書的人,也不得不忍痛割愛了。
在得到廣元侯的認可與這些書籍之間,很顯然是得到廣元侯的認可更加重要了。
若是得到了廣元侯的認可,這些書籍還會差?
铛~
一聲鐘響,開始計時了。
金谷園高樓上,可以将安置上百寒門士子的大院盡收眼中。
此時的王生便站在這高處上。
明經明經。
可惜在這個時候,科舉制沒有土壤,不然的話,比之九品中正制,科舉制自然是要好太多了。
王生是學曆史的,自然沒有如常人一般對科舉制有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