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
西軍與清軍在漢中對峙,已經有好幾個月了。
雖然明軍沒有對張獻忠落井下石,與清軍夾擊西軍,反而是給他們不少方便。比如禦營陝甘行營提督張大鵬,力排衆議,讓開陰平橋,放張定國一支偏師繞路北上,迂回到陽平關後方。
而禦營川貴行營提督張世鵬在占據米倉道後,也還是給張獻忠義子張可望讓出了米倉道,讓他們通過了琉璃關,翻越米倉山進入漢中西鄉。
張可望張定國都成功側面迂回繞道翻越入漢中,而恰逢大同姜瓖、陝北王永強、甘肅米喇丁等紛紛起兵,再加上多爾衮突然暴斃,以及河南山東局勢的崩壞,都讓清廷北京無法再聽信吳三桂的勸谏。
不肯再給他們時間繼續以靜制動。
而是調豪格、吳三桂等回師西安、大同,讓他們先掃清後背之憂。
豪格不顧命令,抛下大軍獨自奔回北京争奪皇位,吳三桂退守長安,着手應對南下的王永強兄弟。
他們的離開,确實給了張獻忠很大機會。
明軍給他們放開的路,更是讓張定國、張可望成功的進入了漢中,陽平關被突破。
雙方在漢中爆發大戰,張定國和張可望義兄弟倆,合兵五萬,屯定軍山,意圖複制當年劉備攻漢中之戰的定軍山大捷。
定軍山對于陽平關來說,确實意義非凡,就在陽平關後方不遠,西軍屯于此地,那陽平關雖還在清軍之手,已經是腹背受敵。
留守陽平關的李國翰,急令駐漢中的漢中王馬科、甘南王白廣恩攻定軍山,又急調勳陽王王光恩出兵來增援。
雙方圍繞定軍山展開大戰。
馬科、白廣恩調了幾萬人馬,再加上清軍大将鳌拜統領的部份滿蒙八旗,反包圍了定軍山張定國兄弟倆。
那邊李國翰率領八旗滿蒙漢軍,仍死守陽平關。
雙方開始大規模戰鬥。
本來張獻忠以為成功突破到漢中去了,豪格、吳三桂又帶着不少兵撤回長安,那麼這戰肯定能赢。
但結果卻讓人意外,雙方圍繞定軍山連番惡戰,結果居然是西軍反而不敵清軍。
張獻忠主力仍被擋在陽平關外,不管他怎麼猛攻,死傷慘重也拿不下關,那邊屯于定軍山的兄弟倆雖然也立栅修營,但打不過來攻的清軍,屢戰屢敗,好在有寨可依,有險可守,但傷亡很大。
而更麻煩的是,張定國兄弟倆一個走陰平道,一個走米倉道,都是繞遠路翻山險而來,沒有攜帶多少糧草,後續的通道也被清軍堵住,他們困在定軍山,糧草堅持不了多久。
西軍拼命,卻仍掙不脫清軍圍困。
戰鬥越打越無力,定軍山上的西軍甚至有許多已經開始偷偷的下山投降,攔都攔不住。
陽平關外金牛道上的西軍情況更壞,太多的人堵在這裡了,漫山遍野,結果缺糧少醫,時間一長,既饑餓,又多病,随着戰勢不利,每天都有人在逃跑。
被張獻忠裹脅着北上的軍民,一開始多達七十多萬。
可經過不到半年時間,此時陽平關外的西軍大營,已經不到三十萬了。
面對困局,張獻忠也蒼老了許多。
一邊是難以打穿清軍封鎖,殺出川去,一邊卻是明軍在他們身後虎視眈眈,哪怕明軍一直沒落井下石,甚至主動給他們讓路,甚至明經略文安之不斷給他寫信,讓張獻忠接受整編,聽從朝廷調派,甚至是換明軍來做主力,讓他們退下來打輔助,一起奪回漢中,殺回關中。
但張獻忠卻始終猶豫着,他并不相信明朝。
他以已度人,這些年縱橫天下,發過很多誓許過很多諾,但從沒有兌現過,尤其是對明朝,所以明朝經略的話,他不相信。
“陛下,文安之又派使者來了。”
張獻忠最近頭痛,經常頭好像要裂開了一樣。
“父皇,陽平關這樣打是打不下的,兒臣願意率軍再翻米倉山入漢中。”張能奇請求。
張獻忠揉着頭。
米倉道的南端現在在明軍手裡,北端在清軍手裡,就算明軍肯借路,但米倉道險要難走,難以攜帶多少糧草。
到時還要面對清軍攔截。
更大的問題在于,就算突破重重阻礙能入漢中,可如果不能迅速取勝,那他們将得不到糧草接應。
定軍山現面兩支兵馬還困在那裡,馬上就要斷糧了。
再派一支軍過,沒糧的話,到時還是得一起餓死在那裡。
“陛下,沒有别的辦法了,唯有拼死一戰。吳三桂現在去了西安,這是我們唯一的機會了,兒臣所部還有七萬人馬,願意拼死一試,不成功便成仁,殺入漢中,解定軍山之圍,然後再從陽平關背後夾擊,接父皇出關。”
張能奇原姓艾,張定國四大義子之一,他的七萬人馬,其實是連老營婦孺家眷都在裡面的。
帶七萬人出征,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了。
“軍中糧草還能撐多久?”張獻忠問義子張文秀。
張文秀滿臉苦澀。
“頂多還能撐一個月!”
這還是逃散了大量人馬後的結果,否則最撐不住了。
西軍上下現在天天喝粥,老營的婦孺的粥更稀,但就算粥一天比一天稀,也撐不了多久的。
“父皇,要不跟文安之的使者談談?”
張獻忠沉默。
文安之不僅一次派人找西軍了,一次又一次。
最近一次,文安之提出,讓陽平關的西軍退到龍安府平武縣去休整,把保甯府交給明軍來守清軍,甚至已經在漢中的張定國、張可望兄弟倆,由明軍負責接應回大巴山休整,将他們安置到南江的大壩。
當然,文安之也不是沒有條件的。
條件還很多。
主要的幾條,一是張獻忠要去帝号,奉紹天為正朔,對内也不可以再自稱西皇了。
其次,西軍要進行整編,張獻忠裹脅的那些百姓,都要交給明軍安置。
張獻忠仍做他的雲南王,文安之将給西軍整編為四鎮,也就各五千,總共兩萬人,外加輔兵八千。
就這麼多。
其餘的要裁撤遣散,交由明軍負責安置。
文安之還承諾,等西軍整編完後,還可以把整個龍安府一直交給他們鎮守,稅賦也給他們養兵。等他們休整好了,願意南下雲南時,再移鎮雲南。
在龍安期間,明軍還給他們借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