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人的羅刹國入侵?”
武英殿裡,衆多大臣都對于這所謂的羅刹國不清不楚,有人甚至認為這個南侵的羅刹國是唐代時的流鬼國。
唐代時的流鬼國在堪察加半島,其北的楚科奇半島上還有個夜叉國,在流鬼國東南還有個驅度寐,都在外興安嶺以北。
“陛下,新唐書東夷傳記載,在黑水靺鞨東北,少海之北,有流鬼、夜叉、驅度寐三國,其流鬼國,去京師長安一萬五千裡,三面阻海,多沮澤,有魚鹽之利,然地氣早寒,以皮毛為裘,勝兵萬人,貞觀十四年其王來朝貢,授騎都尉,不知索倫人說的羅刹人入侵,可是這流鬼國?”
文淵閣大學士嚴我公雖是個舉人出身,但書卻沒少讀,一說羅刹他便想到了流鬼國。
“也對,也不對。”朱以海也知曉這個時代,其實對中原以外認知不多,能夠知曉貝加爾湖,知道夷播海在哪,知曉奴兒幹,都算有見識了,一般人頂多知道長城以北有蒙古,山海關外有女真。
流鬼夜叉國的人,都是土著,他們習慣住在海外木屋,出行用狗拉雪撬,穿動物皮毛,射獵野獸和捕魚為生。
因為喜歡帶着獸牙項鍊穿皮毛,形像野蠻,又在極北冰雪之地,被唐朝人給人取了流鬼、夜叉這樣的國名。
“給諸位愛卿看一樣寶貝!”
朱以海也沒多解釋,直接拍手讓劉朝去東西來。
劉朝取來一副地圖,在殿上展開。
“坤輿萬國全圖,”首輔文安之倒是一眼就認出來了,這張圖上橢圓形的地形,高五尺,寬一丈二左右,繪着世界各國。
地圖上大明在地圖中間線偏左一點位置。
幾位大臣對這圖倒不陌生,這圖的原圖是由大明官員李之藻所繪制的世界最早彩繪世界地圖,眼前這副不是原本,而是萬曆三十六年的彩色摹繪本。
據說此圖原是萬曆十二年,耶稣會傳教士利瑪窦到達廣州,自制萬國圖志,萬曆二十九年到京師獻圖,後令太仆寺卿李之藻繪制,後來下诏摹繪了十二份留存于世。
地圖上南北美洲是粉紅色的,亞洲是淡土黃色,歐洲和非洲近于白色。
河流是雙曲線,山脈淡綠色勾勒,海洋是深綠色波紋,地圖上甚至還把南極洲都描繪出來了。
圖上澳大利亞,标為南方之地。
但是這張圖也有不少疑點,說是利瑪窦所獻,可上面卻少了許多歐洲城市,甚至連他的家鄉出生地馬切納都沒有,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重要城市佛羅倫薩與托斯卡納,最重要的是竟然沒有代表利瑪窦信仰的宗教領地教皇國,這無疑非常違背常理。
甚至圖中中國地名,也都不是當時的,而是更早的,比如遠安鎮,清虜鎮,威虜鎮,土剌河,殺胡鎮,斡難河、榆木川(永樂去世之地)。
越南也早脫離大明自稱安南,圖上卻也仍沿用舊稱交趾。
種種迹像表明,圖不是利瑪窦所制,朱以海也早聽說其實這圖是永樂七下西洋的鄭和留下的。
當時的歐洲還沒發現澳洲,而在中國文獻上,元朝汪大淵曾去過非洲,回程路過澳大利亞,在《島夷志略》中對澳洲有過描述,鄭和重走一遍汪大淵路線可能性極大。
朱以海還特意派錦衣衛進行了調查,最後得出結論,其實這張圖原本就是根據鄭和留下的資料繪制的,萬曆年間重新繪制了一份。利瑪窦并不是指導繪圖,僅是參與其中,後來還把《坤輿萬國全圖》傳到西方。
當然,今天朱以海拿這張地圖出來,不是為了這個。
對這個時代的人來說,這張圖真的很神奇,居然把整個世界都描繪出來了,但對于朱以海來說,這張珍貴的地圖,其實就跟此時的幾乎所有地圖一樣,都有些過于簡陋,甚至很不準确。
比如朝鮮,就顯得大了點,渤海黃海畫的太小。
至于貝加爾湖更不用說,畫的好像一條長龍一樣,長的過份了,都跟萬裡長城有的一比。
當然,白令海峽、北極這些都标的很清楚,連北極極晝極夜都标明了。
堪察加半島也注明了是狗國。
可是總的來說,還是偏差極大,庫頁島都沒标清楚。
拿這地圖看,對西伯利亞可以說很難有個真正準确的認知,反正就是很多大山,三面環海,上面甚至還标着室韋、靺鞨這些古老稱呼。
“拿地球儀和沙盤來。”
世界最早的地球儀是在一百多年前由海商貝海姆發明的,根據地理學指南這本書完成,但這個地球儀的世界地形既不準确又已過時,印度洋是向東西擴展的海洋,特别是非洲海岸,錯誤太多。
到此時,有更多地球儀出現,但劉朝讓人搬進來的卻是一個巨大的地球儀,這上面的四大洲七大洋可準确多了。
特别是上面大明和周邊的,極為精确,秦嶺、昆侖、大别山、五嶺、太行、燕山、陰山,長江黃河等都很精準。
若是跟那副萬曆世界地圖比,更能發現差距極大,尤其是關外地方更大。
而當朱以海又讓劉朝他們搬來一副長城以北直抵西伯利亞北冰洋的沙盤後,文安之、王之仁等全都驚的張大了嘴。
朝鮮、倭國、薩哈林島、海參崴,黑龍江、貝加爾湖,大興安嶺、外興安嶺、白令海峽。
對于這些大臣們來說,這好像是地理大發現一般。
這地球儀和沙盤都是朱以海自己用了幾年時間,一點點的重新繪制草圖,慢慢修改,讓工匠們不斷的制作、改進,最終完成現在的模樣,雖然在朱以海看來,還是太粗糙,不夠精确,但比起萬曆版的世界地圖,那是強太多了,已經能稱為高精。
他手指着沙盤上的貝加爾湖,比萬曆地圖上小的多了。
“這是我漢唐王朝口中的漠北北海,北海東面的這片山脈,也叫大興安山,在其東面還有一個更大的山脈,大興安嶺,古代也叫大鮮卑山。
大興安山的南面,是漠北蒙古的肯特山,從這裡發源了鄂嫩河,鄂嫩河與發源大興安山的昂依得河,彙合後,在下遊點又彙合了尼布楚河,便是黑龍江上遊的主流石勒喀河,
往下至漠河、雅克薩附近彙入另一大支流額爾古納河,便一路向東南流,最後在中下遊彙入江北的另一大支**奇裡江,直入大海,海口附近便是永甯寺所在的奴兒幹了,而所注入的海,我華夏唐宋時稱為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