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蒙古、色目人,聽與中國人為婚姻,不許本類自相嫁娶,違者杖八十,男女入宮為奴。”
“禁止胡服、胡語、胡姓!”
“禁回教!”
······
陝西,西安府更名長安府,長安城東面臨潼縣,就在骊山腳下,縣内有許多回人村莊。
整個陝西,回民過百萬,而在整個西北陝甘甯回民不下二三百萬之多,雖然數量還不及漢人,但是其數量已經非常巨大。
回漢因習俗等問題,素不相睦,時有摩擦。
縣衙前,新任縣令派人張榜告示,宣達朝廷最新旨意。
“早就該如此了!”
縣衙八字牆前,幾名漢族士子看到這告示後,十分高興,大聲的誦讀起來,引來許多百姓圍觀。
一位老秀才捋着胡須道,“這不是新鮮事,都是當年太祖開國後所訂之制啊,想不到二百多年後,紹天帝又重新頒布了。”
“紹天帝那是英明類似太祖,自然得維持太祖制度,那些色目人元朝時就欺壓在咱漢人頭上做威作福,咱太祖驅逐鞑虜恢複中華,結果還是對他們太仁慈了。如今倒是在咱地盤上,跟咱争鬥,太不像話。”
有人問,既然當年太祖頒布過這樣的旨意,怎麼這現在還有這麼多回回?
老秀才道,“那是因為當年成祖靖難之時,乃是以北攻南,麾下許多回回色目,所以後來便對回回又放開一面,甚至允許他們引導外教人與回回通婚後改姓回教,這才導緻二百多年後的今天,這西北都快被回回占據了。”
從明初開始,西域回回不斷内遷,到正德年間,已經達到一個很驚人的數量,嘉靖後雖漸趨平靜,可仍未停止。
入居内地的西域突厥諸部回回,見于記載的就有十五六萬戶之多。在大明朝,回回雖然失去了在蒙元時代占據的優越地位,但他們通過回教,婚姻喪葬飲食等統一,與漢族有嚴格的分明,而且在幾百年時間裡,他們也基本上以漢語為主,卻又是大分散小聚居形式,始終與漢保持着隔離。
他們通過不斷的遷徙與組合,在此時全國範圍内已經形成五大聚居區,西北聚居區,雲南聚居區、中原聚居區和華北聚居區以及江南聚居區,其中人口聚居數量最多最明顯的就是陝甘地區。
陝西回回數量超過百萬,占人口總數起碼一成五,而甘肅回民更多,超過了兩百萬,占甘肅人口一半以上了,甚至可能達到了五分之三。
人口的大量增加,尤其是聚居模式,以及人口占比的提升,讓西北的回回幾乎完全轉為了族内通婚,其次就是回教經堂的影響力更加擴大,他們更加排外。
因為是大分散小聚居模式,所以數量最多的陝甘地區,回回也基本上是以村落的方式分散聚居,一個個的聚居點,與漢民相鄰。
這種模式與嶺南的土客村莊相鄰而居類似,因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漢回村莊比鄰而居,矛盾沖突越來越嚴重。
回莊報賽演戲,不準漢民去看。漢莊演劇,也貼告條,不準回民去看。
若是有漢回小孩子跑去看戲,或是有人跑去别族售賣瓜果等,就會被對方毆打攆趕。
而有時相鄰兩個回漢村莊,為了争奪水源等,更容易爆發集體械鬥,這種械鬥打起來非常激烈,甚至可能會引發附近周邊許多同族村莊加入,雙方死傷慘重。
而回民好鬥,他們自己回教這些年也有新老教派之間的矛盾。
從唐代時大食東征,回教東傳,此後數百年來,中國境内的回教其實基本上都是遜尼派的,都承認四大哈裡發為正統,在中國境内的是其分支底格目派,底格目派是最早傳入中國的新月教派,又稱老教派,他們的教義相對保守和溫和,并不主張積極的擴張。
形成守舊傳統,反對标新立異,堅持按老規矩辦事,傾向于漢地本土化,教立了教坊制組織,他們還比較重視文化教育,在寺内開展經堂教育。他在中國近千年,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很深,他們的教派禮儀中甚至引入了許多漢族的風俗習慣,相對溫和保守。教坊的組織形式是“三掌教”制。由領拜伊瑪目、講經宣教的赫蒂布和呼喚禮拜的穆艾津(宣禮師)組成。
但是明末時,受葉爾羌汗國的影響,蘇菲教派傳入。
蘇菲教派又被稱為神秘主義教派,葉爾羌的黑山派、白山派都屬于蘇菲派,蘇菲派準确的說是蘇菲主義,而不是如底格目一樣的教派,相比起傳統守舊的底格目派,他們更激進些。
這些年許多蘇菲派的人在西北傳教,他們被統稱新教,而新教裡又有各個不同的派别,在中國,他們被稱為新教門宦,新教門宦越來越多,甚至大門宦裡又分出了新的門宦。
新舊之争越來越激烈,而新舊激進的教義,也讓回漢沖突加劇。
傳統守舊溫和的底格目派入中國千年,都與漢族相安無事,但随着新教的各個門宦迅速發展,加上明末整體社會秩序的崩塌,使的如今陝甘變成了一座活火山。
回教中的伊瑪目、阿訇等,本來隻是教裡的老師,類似于其它教的牧師、和尚等,開始并沒有賦予特殊地位,也沒有特殊要求,他隻是一個老師,可心娶妻可以生子,也可以經商謀利,還可以做官當差,不必穿特殊的服飾,這與儒家的夫子倒是類似。
在元代,他們就被稱為回回大師,在明朝,也被稱為老師夫。
大明的漢人接受以四書五經為核心的私塾教育,而回民則建立起兼具有私熟和寺院特色的,以回回十三經為主的經堂教育。
阿訇們就是經堂的老師夫,他們在回人中是少數能識文斷字,是有學問的人,也是精神和文化的導師。
在地方鄉裡,他們就相當于漢人裡的士紳族老們,在百姓中威望很高,時間久了,這些阿訇們就出現了世襲地主教長。
形成了回回裡的門閥,其特點就是阿訇們擁有的威名權力大,他們以地主身份收租,還通過念經盤剝教徒,通過世襲相傳,代代積累,這些教長便形成了門閥。
陝甘新教就有四大門宦,地位無人動搖。
不過這種現狀,也引的一些回人不滿,于是有人創立新的教派新的門宦,另起新旗幟,主張隻誦默經文,不需要交羊、布這些給教長,于是在明末這個哪哪都亂哪哪都天災兵禍不斷,大家都受困受窮的時候,各種新教派極受歡迎。
幾乎隻要有人站出來登高一呼,自稱是從聖地朝聖回來,得到什麼聖谕建立新派,立馬就會有很多人擁護支持,這種情況,那些大小門宦自然不肯,于是便會指責這些人是異教徒,号召回民攻擊。
雙方經常會因為新老教派之間的矛盾,發生械鬥。
這使的陝甘地方的形勢就更亂,加上之前農民起義,後來順軍攻占陝甘,再又清軍入關攻奪陝甘,再到吳三桂據陝,米喇印、賀弘甲據甘,各方你來我往的交戰,夾在中間的漢、回百姓也都遭受其亂,更是加劇了混亂。
在這種局勢下,地方府縣也基本上失去了地方控制權,下面的回回新教之争鬥毆也好,漢回之間械鬥也罷,根本管不了也沒人管,加劇了形勢的惡化。
而米喇印丁國棟他們舉旗叛明後,更是到處傳貼,号召西北回民起來造反,要讓甘肅成為甘肅人的甘肅,要在西北建立一個回回國。
一時間,越發混亂了。
臨潼縣有不少回莊,現在已經發生過好幾起回漢村莊械鬥了。
其實明末時已經有很多人對于回回有了提防,如早年陝西巡撫曾上疏奏報,稱回回左道惑衆,律有嚴禁。如回教不敬天地、不祀神,另定宗主,自為歲年,黨羽衆盛,濟惡害民,請概令出教,毀其禮拜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