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齊相管仲的居所出來,于正的心中可謂是喜憂參半,似乎達成了目的,卻又好像掉入了陷阱。
喜的是,自己此行的目的算是圓滿達成了,取得了齊國的支持。隻要自己軍略上并無太大的差錯,一國諸侯之位似乎就在眼前。
憂的是,為求得齊國支持,自己最大的優勢,硬鐵的冶煉技術被管仲給敲了去,自己獲得諸侯之位後就得主動上交,齊國還不怕自己耍賴不給,畢竟實力放在那裡。
于正最終會同意此議,主要是基于幾點考量:
一是齊國已經集合了全國的冶煉工匠,正在日夜專研此事,所以此術被齊國攻克似乎乃是早晚的事。
畢竟春秋末期,鐵器開始普及推廣開來,戰國時期,鐵制兵器已經普遍使用,所以冶鐵技術日漸完善是曆史大勢所趨。于正的技術雖領先一二百年,但在齊國有心的追趕下,也不一定真能守住多久,還不如早早謀取利益更換算。
二是因為齊國答應不會對外公開此術,所以于正的黑山貿易仍然有利可圖。畢竟齊國也需要保持自己的領先優勢,所以短時間内也不會公開此術,而隻是自家大量煉制鐵器裝備軍隊,提升自己的實力。
基于這個“冶鐵不擴散條約”,所以短期内,于正對除齊國以外的其它國家仍将保持優勢。
三是管仲畢竟老奸巨猾,能說會道,于正幾乎是全程被他的思路牽着鼻子走的,因而才會在他勸說下草率答應下來,事後想想其實也有些後悔。
不過既然已經答應了,再想反悔卻是來不及了。更何況此次協議也算有得有失,得失之間不是自己簡單能衡量的,眼下還需一步步往前發展才是。
隔天,齊侯果然當着幾位諸侯的面正式宣布了此事,大義凜然地說着要從鄭國的手中興複那些被奴役的國家,要解放邘國、聃國等國。
之後,又把于正叫進來禦前勉勵了一番,并準許他率領自己的本部去幫助邘國獨立,在北境給鄭國制造壓力。
于正謙卑地應答着,似乎此事是齊侯的主意,而他隻是依令行事。
然而看在衛侯姬辟疆眼裡,他卻是心中暗怒:此人果然不甘人下,如今搞出這些花樣,明顯是想背離我衛廷。
若是由着他興複了邘國,隻怕将來的邘侯之位也是他的囊中之物,到時他以諸侯的名義再來參加齊侯的會盟,自己豈不是要和他平起平坐?
名義上的臣子以後卻來平起平坐,想想都覺得這是恥辱。
衛侯心中怒火中燒,然而此事既然已由齊侯當衆宣布,那麼恐怕是不好再更改了,也不知于正是用了什麼條件說服了齊國。
衛國如今實力所限,再不是當年單挑鄭、齊的時候了,所以心中雖十分不滿,卻不敢拂了霸主齊侯的面子。
衛侯無能狂怒,卻也做不了什麼。
于正既得齊侯準信,當即拔營而走,先回黑山集合軍隊再說。
當然,大軍出發前的家臣會議,就此次的行軍軍略共同商議一番也是必不可少的。
“諸位,此番鄭國逃盟,自絕于中原諸侯,引來齊國攻鄭,實乃千載難逢之機會。我欲盡起大軍,配合諸侯聯軍,從鄭國東北境入寇,此行勢要從鄭國手中興複邘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