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氏之戰算是給于正潑了一盆冷水,鄭國立國兩百年,焉能沒有忠心耿耿的家族,而自己的人望也遠沒有到讓所有人都折服的程度。
驕兵必敗的道理于正不是不懂,但實際行事中卻往往會被眼前的勝利給遮蔽了雙眼,将這個道理抛之腦後。
如今。經過黑山軍的猛烈激戰,雖然攻下了敖氏前堡,但其價值卻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若是放棄,那死傷的這數百士卒算是白白浪費了,于正心中有愧,但若要堅守,甚至以此為據點繼續展開攻擊,則無疑是個好日持久之事,不符合整體的戰略和利益。
終于,于正一狠心,命令手下們将好不容易攻克下來的前堡給一把火燒了個幹淨,算是給敖氏一個皿的教訓,然後放歸了俘虜的老弱,便繼續向着邘邑的方向進發。
隻是這些浪費的寶貴時間焉能沒有代價,很快,情報司就傳來鄭國的情報。
因為許國被圍,許君派出數波使者求援,所以齊國如今已經帶領着諸侯聯軍奔赴了許國,要去找楚國交戰,如今鄭國新密之圍已解。
就像之前齊國伐楚失了面子,最後要在陳國身上找補回來一樣,如今鄭國也失了面子,沒實力找齊國和諸侯聯軍找補回來,因而便急于從于正這個軟柿子身上找回一些大國的體面。
正好,之前鄭國全國各邑的軍隊都已經集中在國都附近,因而鄭君這次直接從中分撥了兩萬大軍,由他的弟弟公子元率領前去北境平定于正的入侵。至于其它軍隊,則仍需留守國都,以防備諸侯聯軍有可能的回馬槍。
聞聽消息,于正立馬召開了軍議,直截了當地向衆家臣問計:
“各位,鄭國起兵兩萬,急行而來,如今我軍進退維谷,還需各位商議個主意出來。”
于正會說進退維谷,也是有原因的:
下了敖山往西,其實離邘邑的路程已經不遠,隻是中間仍有一二城邑相阻。怕就怕這一二城邑再如敖氏一般死命相抗,導緻黑山軍困頓城下,那麼很可能就會被鄭國的平叛軍追上來。到時候前有城邑,後有追兵,甚至會被鄭國大軍給包圍起來。
西門吉沉吟後率先發言道:“主君,邘邑已經不遠,不如我們再加把勁,途中的那兩座城邑都不是山城,想必不會難攻,應該耽誤不了幾天。
如此我們以最快的時間趕到邘邑,到時便到了我們自家的地盤,我們可以從容守城,民衆也會支援我們。”
他的意思是仍舊按照原定戰略行進,先到邘邑再打防守戰。
元銳聽完卻提出了相反的意見:“主君不可,不說大軍一路需要連續攻城,必會導緻士卒疲敝,便是到了邘邑又能如何?
禮賓司也曾接待過不少邘邑的使者,邑中疲敝之事千真萬确,若我們這七千餘人若進了邘邑,即便是能固守城邑又能如何,邑中糧草根本養不起這麼多人的人咬馬嚼。到時候後路被斷,我軍被圍在邘邑,再想突圍可就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