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商品經濟還不算太發達的春秋時代,糧食才是民間最硬的通貨。所以步徙們的薪俸也全都是以糧食的形式來結算發放的。
按照于正招兵時的承諾,入伍即可領取一次性的入伍補貼,當時于正定的安家費是糧食三石。
春秋時代各國的度量衡還沒有完全統一,所以于正采用的是此時各國商人間較為通用的計量方法“石”。同樣的,西方國家秦國的“一石”和東方國家齊魯的“一石”,重量也不完全一樣,這就隻能因地就宜了。目前山東各國的“一石”約合後世的60斤左右①,所以三石糧食也就是一百八十斤左右。
當然此時的糧食以豆、粟類為主,而且發放時也是不脫殼。民以麸(殼)為食,乃是常态,饑荒所緻,卻不是為了追求後世的健康雜糧。
步徙每月的薪俸,于正跟家臣們細細商量後也制定了具體的發放标準:普通步徙每月領糧食四石,伍長每月領糧食六石,兩司馬每月領糧食十石,卒長每月領糧食二十石。
這樣,普通步徙每月的四石折合下來大約是一個月二百四十斤糧食。看着不少,但一來這些糧食都是帶着殼的;二來此時食物缺少葷腥,一個成年人隻吃主食,一頓便能吃上兩三斤;三來這是要養活一個四五口之家的一月口糧。
所以這個标準在于正看來有點低了,不過西門吉等家臣卻一緻說這已經不少了,他們給出了此時的一種算法。
步徙薪俸每月為四石,一年就是四十八石,而普通農家一年勞作百畝之田(約合後世33畝),年節好時也不過收獲百石左右的糧食②,災荒之年更不用說了。
就這麼點糧食還要上交一成左右給諸侯奉公,四成左右給領主賦稅,剩下大約50石的糧食卻要養活整整一家。所以每到災荒之年必定會餓死人,因為即便是之前的豐年他們也根本存不下多少糧食。
而如今于正軍中步徙們的薪俸,按照普通士兵每月四石糧食來算,一年便有四十八石,已是趕上一個農夫家庭交完稅後一年的收獲了。而且步徙自己的口糧還是在行伍中解決,這又省下了一大筆糧食。
手下幾個家臣們都說這薪俸已經很高了,足以讓步徙們感恩、賣命。又勸他說:營中的糧秣本就不多,不如先緊後松,也不至于後續缺糧招至怨言。
考慮到如今春秋時代的生産力确實低下,既無高産糧種,也無化肥,耕作方式也十分落後,畝産确實很低,所以薪資水平自然也不能以後世的标準論之。
于正思索後也就同意了目前的薪俸方案,畢竟這已經比絕大多數士大夫們都要大方了,吸引力應該足夠。
另外,從臣子們口中得知了此時每戶大緻的産糧情況後,于正心中不免也暗暗換算了起來。
他獲封食邑兩百戶,每戶可耕百畝之田,可産糧食100石左右,兩百戶就是兩萬石。按日本戰國的說法,也就是說他目前可算是擁有2萬石食高的一方領主了。
當然想象很美好,現實是目前他的這一切都還在狄人的手中。自己不但收不到任務糧食的賦稅,還要補貼許多出去。
總是這麼入不敷出當然不行,于正作為後世穿越之人,他當然也有自己的賺錢方法,隻不過目前來說進展并不順利。
于正發明的簡易牙刷,也曾讓匠營制作了一批。作為剛推出的新興玩意,于正給出的定價并不低,所以目前也就貴人們和有錢的商賈們會用一下,窮人們自是用不起的。
他也聯系了幾支來往的商隊去各國行銷。但是一來是還未真正打開市場,整體接受度有限;二是受限于路途難行,商隊回款太慢。所以目前帶來的收益雖有一些,卻遠不夠支出。
另外牙刷的制作畢竟簡單,日後被仿制的可能性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