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門樓。
陰蒙蒙的細雨下着,似乎在為某人送行般。
白門樓上的呂布卻有些惆怅更多的是感慨,端着一碗杜康美酒歎息道:“孟德,杜康美酒在此,一路走好。”
曹孟德自缢白門樓,看着收斂好的屍體,呂布更是歎氣的搖頭,“厚葬!當以王侯之禮厚葬孟德。”
諾!
“主公,這些都是曹軍中甯死不降的将士還有文官。”
被北涼士卒壓上城頭,一個個曾經傲然的曹軍大将和文臣,此時雖然被五花大綁但卻沒有一人軟腳的。
“呂布,你乃大漢丞相,更是主公口中的大豪傑,今日吾主已走,吾當緊随其後,還請丞相在小人時候能侍奉在吾主左右。”
隻見典韋直接出列嗡聲說着,在衆将士的捆綁下更是眼一閉似乎就是在求死。
“丞相,吾許褚乃粗人一個,但也願跟随吾主左右。”
許褚也冒出來,更是與典韋二人相視一眼後紛紛大笑起來。
看到這一幕後的呂布神色淡然,揮手道:“全部待下去,今日孟德新喪,吾不願!”
然而還不待呂布說完,隻見典韋這許褚二人相視大笑一聲後,直接憤然大喝一聲,朝着身側的石柱子便撞了上去。
咔嚓~咔嚓~
滾燙的鮮皿濺射在臉頰上,看着兩具倒地雄壯的屍體後,呂布不禁歎氣一聲,同時周倉急忙站出來大喝道:“都愣着幹什麼,将這群人全部帶下去,先關起來。”
諾!
“厚葬,全了他們的忠義,此二将葬于孟德身側。”
諾!
随着呂布的歎氣,不斷的有将領來禀報。
“主公,曹軍大将曹仁自刎而死。”
“丞相,城破之時夏侯淵和夏侯惇先後沖殺死于黃将軍刀下。”
“丞相,曹家長子曹昂自刎了!”
“主公,曹軍大将....還有夏侯....。”
不斷的出來戰報,幾乎是曹氏和夏侯氏有名有望的将士都自盡了要麼就是戰死,尤其是曹氏一族當看到戰報後,呂布不禁回眸愕然發現,曹氏一門眼下隻剩下了孤兒寡母。
夏侯氏還好點,但曹家滿門,最後看的呂布淡然的搖頭。
“好生對待。”
諾!
制止最後處理完所有事後,呂布最後對着身後的死士淡然道:“一個不留!殺!”
沒有任何聲音回應,隻有消失的一個身影。
後悔嗎?或許吧,但原曆史長河中的他下場又如何?他的家人呢?稱霸之路的腳下永遠都是屍骨累累,殺!或許會後悔,但卻不會令他日後後悔。
風雨飄零下,下邳城破宣布了曹操勢力的消亡,呂布足足在白門樓待了一晚。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十月,曹操白門樓殒命,自此中原曹操這一路曾經強大的諸侯消亡。
北涼呂布威震四海,幽州以趙雲為首的白馬義從打着為白馬将軍公孫瓒複仇的旗号攻城略地,至于青州!在北涼的大軍下早已潰不成兵選擇了請降。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百官紛紛上書請奏下,呂布再三推辭,在一月稱晉公。
二月!在洛陽百官請奏下,呂布再三推辭,最後無奈下宣布稱王,史稱晉王!
大漢天下在詭異的去年天子遇難後至今都未有任何天子繼位,然而天下北方卻出現了一位晉王。
随着呂布稱晉王的消息傳遍天下後,無數人大罵逆賊時,江東的孫權也稱王了,不過不是他,而是他代兄稱王,為吳王,江東則是為吳國的領地。
荊州劉備公開大罵呂布逆賊,他則以皇室宗親的身份稱漢王,意在複興漢室。
益州的劉璋依然不冒頭,也不敢稱王,但也不發表任何言論。
自此天下諸侯雖多但稱王的最終隻有三位,分别是北方霸主呂布成晉王,江東孫氏稱吳王,而劉備在荊州稱漢王更是打着複興漢室的旗号。
在天下人眼中自此諸侯混戰的局面變為了三王争霸。
洛陽。
“大王,荊州劉表和蔡瑁表示願臣服咱們。”
此時洛陽曾經富麗堂皇的皇宮變為了晉王府,左右文武大臣更是烏泱泱一片。
聽着來自荊州的情報,身披玄服的呂布神色淡然的點頭,“諸位以為如何?”
“大王,一旦接受劉表荊州的地盤,恐怕将引起劉備的反撲。”
“大王,他劉備區區一織席販履小兒算什麼,大軍南下碾壓耳。”
“不錯,荊州這麼多年混戰,早就打的疲憊不堪,他劉備拿什麼和咱們對抗。”
“不能這麼說,咱們大軍最近幾年可是連連征戰,就連如今剛剛收複的幽州和青州,依然還未徹底平定消化。”
百官中武将求戰,文官中卻分成了兩撥,一波是認為先修養生息一年半載等徹底消化了整個北方,而另一波則認為當趁着荊州疲軟強攻,縱然有江東軍加入又如何,正好摟草打兔子。
百官争執的不可開交,呂布的目光最後望向了賈诩、郭嘉、田豐和程昱四位心腹大臣身上。
隻見性格耿直的田豐直接拱手出列,“大王,微臣認為可出兵,但不可過多。”
田豐雖然耿直但人家的擔憂也不無道理,如今北方一半的疆土都是剛剛打下來,急需笑話不說,若大軍太多的話不僅他們負擔壓力大,而且對于北地的統治極為不利。
也就是說,如今他們能支撐一場大戰,但卻不能投入的兵力太多,這樣縱然在荊州戰場有個閃失,也不會傷及根本。
田豐說完雖然沒有直接挑明自己的擔憂,但也沒人是傻子,清楚的很。
程昱見狀後也是點頭出列道:“主公正好可以先以接手劉表治下為由,派遣幾員大将駐守劉表接替的城池,如此一來我軍正好在荊州能立足跟腳。”
“若我軍入駐荊州時,劉備來攻,正好我軍以守為攻,消磨劉備大軍銳氣先,若劉備不攻,那麼我軍便現在荊州站穩跟腳,随後暗中聯絡荊州各個世家,待來年揮兵南下,劉備不足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