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男頻 曆史軍事 新宋

第四章下

新宋 潇騰 4259 2023-08-28 22:20

  九百八十裡之外。

  潼關。

  在潼關之外,仰望這天下雄關,石越不由想起張養浩的《山坡羊》。他下了馬車來,慨然吟道:“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蹰,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阙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好一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個三十來歲的灰衣漢子騎着一匹河套馬從潼關方向緩緩而來,一面嗆聲吟道:“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阙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依稀卻正是石越剛剛所吟之曲子。

  石越心中大感駭異,須知道這張養浩是元朝人,這曲《山坡羊》石越以前并未寫出來過,當時之人,自然不可能知道。那麼此人必然是剛剛從自己口聽到的,但是那人眼下距自己的距離,少說也有二百步,他吟詞的聲音遠不及對方之洪量,對方能聽得清清楚楚,顯然是聽力過人。

  那人到了石越車駕之前五十步左右,便勒馬停住,抱拳問道:“不知是哪位官人車駕在此?”

  石越定睛打量此人,見他身材魁梧,劍眉入鬓,星目生輝,舉手投足之間,自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灑脫,不由暗暗贊了一聲,高聲回道:“在下石越。不敢請問閣下尊姓大名?”

  那人聽到石越之名,不由吃了一驚,詫道:“可是新任陝西安撫使石大人?”

  石越微微一笑,回道:“正是石某。”

  “草民史十三,不料今日得見石學士。”史十三早已躍身下馬,大禮參拜。

  石越卻并不上前相扶,隻是遠遠抱拳還了一禮,道:“閣下亦非常人,不必多禮。”

  史十三起身凝視石越,笑道:“久仰學士的威名,剛才一詞,牌調新鮮,想是學士所作新詞。那一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實有佛子之大慈悲心。”

  石越歎道:“自古以來,治亂循環,朝代更替。大凡一代之亡與一朝之興,帝王将相或有得意者,有失意者,惟百姓隻有一個‘苦’字。所以說,甯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以萬古枯而換一将成,用千萬百姓的生命與鮮皿來換取一姓之權力,或者是某種了不起的志向,表面上說起來,人人都是冠冕堂皇,要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究其實,本質上又能有什麼區别?天下凡可置百姓生命安甯于不顧者,又豈能指望他得勢之後真能為百姓着想?”

  史十三雙目炯炯,贊道:“在下實不曾聽聞此說。真茅塞頓開也。”

  石越苦笑搖頭,指着不遠處的潼關城池,道:“這一座城池,不知見證過多少中國人的鮮皿。”

  “在下雖山野鄙民,亦曾讀過學士《三代之治》諸書,以學士之材智,想來有辦法讓天下不再流皿。”

  “我亦不過一平常人。若能以一己之力,讓大宋脫此治亂循環之怪圈,使中國少流皿,多太平,于願已足。”石越說到這裡,不由觸動懷抱,慨然長歎。其實說起來,要實現他的理由,百姓同樣會要有巨大的犧牲,隻不過石越與旁人的不同,是他對于這犧牲,絕不會認為是理所當然而心安理得。

  史十三顧視石越良久,忽然歎道:“久聞石學士之名,不料竟有此慈悲之心。三秦傳聞,學士知杭州,兵鋒及海外;學士撫陝西,烽煙起西北。自元昊以來,陝西父老,苦于西事久矣……”

  李丁文此時已到石越身邊,聽到史十三的話,不由冷笑道:“欲罷西事,當先滅西夏。若李氏不亡,陝西百姓欲求安甯而不可得。”

  史十三的目光掃過李丁文,卻停留在石越臉上,問道:“此亦學士之意?”

  

  石越卻不願意和一個萍水相逢之人談及此軍國大事,隻淡淡回道:“軍國大事,非一地方守臣所能決斷。自有朝廷決之。”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史十三喃喃說道,忽然縱聲笑道:“西夏聞學士來陝,坐立不安,竟密遣刺客數十,購學士之級,我本以為此輩杯弓蛇影,草木皆兵。不料竟是冤枉了他們!”

  他此言一出,石越倒還罷了,李丁文卻是臉色一變,厲聲問道:“閣下何由得知?”侍劍早已摘弓搭箭,瞄準史十三。衆護衛亦紛紛取弓在手,圍了上來。

  石越見史十三臉色從容如常,毫無驚懼之色,舉手止住衆護衛,道:“他并無惡意。”

  史十三笑道:“學士不可過于信人。學士的級,值三千兩黃金,來刺殺學士的人不絕于道。在下本來也是個刺客,不過見到學士之後,卻改變了主意。希望學士能善自珍重。”

  石越沒有想到史十三自承是西夏的刺客,一怔之下,竟生了好奇之心,問道:“閣下是宋人還是夏人?”

  “自然是宋人。”史十三笑道:“那來刺殺學士的刺客,隻怕十之**,都是宋人。不過是為了三千兩黃金罷了。不過學士亦大可放心,隻要嚴加防範,擒殺幾個刺客,枭于轅門之外,那别的刺客,自然也就退了。黃金自然招人喜愛,但是性命卻更加要緊,我們既不忠于大宋,更不會忠于西夏。”

  李丁文悠悠說道:“端的是好計謀。那麼,在下倒有個不情之請。”

  史十三笑道:“既是不情之請,就不用說了。你無非是想借我的級一用,來震駭刺客。但是我卻非常愛惜自己的生命,這是斷然不肯的。”

  侍劍冷笑道:“這隻怕由不得閣下。”

  “不得放肆。”石越喝道,一面向史十三抱拳道:“大好男兒,不能為國家效力,實是可惜了。但是閣下報警之高義,在下亦不至于恩當仇報。請!”

  史十三腳尖一點,躍上馬背,穩穩坐了,笑道:“多謝學士,後會有期。”說罷雙腿一夾,一陣黃塵往洛陽方向去了。

  “此人亦是豪傑也。”石越望着史十三遠去的背影,歎道。

  “公子不當放了他。”李丁文不以為然的說道,“我看他身手非凡,若能取他級,後面的刺客必然知難而退。”

  “我豈能為不義之人?”石越不悅的說道,“先入關吧。今晚便在潼關歇息。”

  自從邂逅史十三之後,石越一行便加強了戒備,并且路上也不再耽擱,從潼關到長安,不過三百裡路程,全是平整的官道,數日便至。

  出洛陽至長安,石越印象最深刻的,便所見大山,十之**,都是光秃秃的。北魏孝文帝遷都,為營建洛邑,幾乎伐盡陰山之木;隋唐為修築長安與洛陽二城,已使得關洛一帶無巨木;宋人意識不到砍伐原始森林對環境的破壞,并未有絲毫糾正,泛黃河流域的原始森林,已經被破壞得差不多了。開封附近無大山,曆來開封用木材,在宋朝建國之初,大都是從秦隴一帶砍伐,到了熙甯年間,秦隴一帶已是良木奇缺。開封府與河北修築堡壘城池用木,大抵都依賴于太行山。這種情況,石越以前并非不知,但是石越以往做官,不過到過江南,對此何曾有半點直觀的印象?且相比工業社會來說,當時的環境亦無吝于人間仙境,對于環境保護,石越更加沒有迫切感。此時親眼所見,内心的震撼,絕非李丁文、陳良等人所能理解。

  到了京兆府,石越更覺關中的殘破。此時的長安城,規模不過相當于唐代長安的皇城而已,而人口更是遠不及開封府。

  因為地方官制改革初興,陝西安撫使根本沒有衙門,石越暫時便住在原來的永興軍知軍府衙。此時陝西路轉運使劉庠等人尚未上任,石越會見了陝西大小官員之後,便開始籌建陝西路安撫使衙門:擇址開府建衙,在吏部安排的幕職官員到齊之前,要由李丁文與陳良、劉道沖三人,負責起處理全部公文的重任,以盡快讓安撫使衙門運作起來,更快的度過地方官制開始的一段混亂期。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