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刺史王芬,并不知某對父子已經針對他設下了陷阱,在得知靈帝果然出巡河間的消息後,他與回到邺城的許攸合謀,決定實行兵變,用武力廢除昏君,擁立合肥侯。
八月下旬,王芬得到靈帝允許其調軍征讨黑山軍的命令,心中大喜,忙一邊命魏郡太守栗攀集結軍隊,一邊派人去邀請故太尉陳蕃之子陳逸,并于次日率領魏郡兩萬軍隊直奔河間。
得知此事,巨鹿郡太守陳邵便去攔截王芬,詢問後者目的。
王芬告訴陳邵:“我奉天子之命,前往河間征讨黑山軍。”
他就是這麼告訴他麾下兩萬軍隊的,此刻也以這個理由告知陳邵。
但陳邵卻不信,原因就在于巨鹿郡當初是受黑山軍攻劫最嚴重的郡,張燕的‘義父’張牛角,就是在攻打巨鹿郡瘿陶縣時被流矢射中而身亡,因此雖說後來張燕投降了朝廷,使黑山軍搖身一變成為了官軍之一,但黑山軍中的舊人,即昔日張牛角的舊部,依然對巨鹿郡抱持敵意,時不時就在巨鹿作亂,恨得巨鹿前太守郭典屢次向當時的刺史劉焉上報,懇請朝廷撤銷張燕的官職,讨伐黑山軍。
後來郭典病故,朝廷派李邵為巨鹿太守,李邵不如郭典強勢,選擇退讓讨好黑山軍,這才換來與黑山軍的各自相安,因此王芬要征讨黑山軍,李邵其實是支持的,可問題在于黑山軍主要在常山、趙郡、中山、巨鹿一帶,你王芬征讨黑山軍,跑河間去做什麼?你應該去趙郡、常山啊。
王芬也知道瞞不過李邵,遂将自己的謀劃告知李邵,并拉攏李邵與他一同圖謀靈帝,可把李邵吓地不輕,連連拒絕。
于是王芬又向李邵借兵,稱:“你既不敢為天下行正義,便借我一些兵,事成之後,亦有回報。”
不得不說,王芬在中平元年就當過冀州刺史,又是八廚之一,在冀州名望不小,縱使李邵也不好拒絕,再加上又被王芬的許諾說動,雖最終決定借五千兵給王芬。
當然,借兵的名義是助王芬征讨黑山軍,其他李邵一概不知。
而這五千軍隊,就由李邵的部下,都尉司馬朗統率。
司馬朗,即‘司馬八達’之首的司馬朗,司馬懿的長兄,不過當前司馬朗都隻有十六歲,他七個弟弟年紀更小,自然還不存在‘司馬八達’的贊譽。
不過相較弟弟司馬懿,司馬朗的才能毫不遜色,他十二歲便通過經學考試成為童子郎,名享河北諸郡,李邵初任巨鹿太守時,就聽說過此子的名聲,特地派人去征辟司馬郎,在征得其父、河内書佐司馬防的允許後,司馬朗被李邵拜為府上書佐。
尤其是在顯示才華後,李邵更為喜愛,隻可惜司馬朗年幼不好提攜。
直到前年張舉、張純在冀州作亂,司馬朗奉李邵之命,協助劉焉、孟益、劉虞讨賊,安撫流民,李邵便以此功勞表司馬朗為都尉,可謂待後者如子侄一般。
考慮到王芬的舉動連李邵都感覺不對勁,司馬朗自然也感到懷疑,私下對李邵說道:“黑山賊在西,然王冀州卻率軍往東剿賊,或有蹊跷。我聽說前段時間陛下出巡視河間老宅,如今就在河間郡,莫非……”
李邵待司馬朗如子侄般,見後者察覺不對,遂将王芬的圖謀相告,司馬朗大驚失色:“這、這是謀反啊!”
李邵搖頭道:“非是謀反,而是行正義此舉,伯達莫要多問,遵從王冀州之命即可。”
李邵對司馬朗有提攜之恩,連他都這麼說,司馬朗也隻好照辦,率五千郡軍與王芬彙合。
當然,臨行前李邵也叮囑司馬朗,叫司馬朗不可洩露此事。
當時與司馬朗同行的,還有幾人,比如瘿陶長董昭。
九月初,王芬率兩萬五千軍隊抵達安平國,先是與陳蕃之子陳逸彙合,旋即又馬不停蹄地直撲靈帝所在的河間解渎。
不得不說,陳逸在得知王芬的意圖時,也是吓了一跳,萬萬沒想到王芬竟然襲擊靈帝,不過心驚之餘,他亦支持此事,忙帶着與其交好的襄楷赴安平國與王芬彙合。
相較曆史上與王芬合謀此事的陳逸、許攸、襄楷等人,事實上被牽扯的人更多,比如魏郡太守栗攀、刺史長史耿武、别駕闵純、治中李曆、騎都尉沮授、從事程渙,還有部将麹義、張郃等等,這些人有的參與了王芬的圖謀,但大多都不知情,隻知道王芬此次率領他們出來是為了征讨黑山軍,沒想到王芬卻帶着他們來到了安平國,這讓他們感到懷疑。
比如張郃,他就私下問騎都尉沮授:“刺史率我等外出讨賊,為何來到安平國?”
沮授不知該如何回答,因為這段時間,王芬亦分别召見他們,将心中的圖謀相告,此時沮授才知道這位刺史大人竟然要幹這麼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忠君愛國的理念,促使沮授當抵制甚至舉報此事,但當今天子長年以來的昏昧傳聞,也讓沮授心生了懷疑:若刺史王芬擁立合肥侯,會不會比當今天子更加賢明,有利于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