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九年,大概1636年臨近冬季的大海之上,風浪似乎也同入冬時節的東亞沿海一樣變得越來越大起來。即便在正常的情況下,海面上也往往刮着五六級的強風。不過對于長期的海上生活已經适應了這種危險與孤獨環境下的水手甚至是帆手們來說這樣的天氣并不算是太不可接受。尤其是看起來位置偏南一些的地方,至少沒有飓風或者冰山等風險的情況下。
百年前的時候,西洋帆船的主力還是數十噸到百噸左右的中小型帆船,那個時代的遠航才特别考驗水手們的經驗乃至船長們的經驗,不要說是征兆十分明顯的風暴,就是特别大一點兒的海濤如果不及時的把風帆降落下來并做好應對的準備,船隻也有沉沒的可能性。不過一百多年以來,特别是進入十七世紀之後,即便是不少往返于地中海乃至大西洋的武裝商船也都擁有了數百噸上下的排水量,抵抗風浪和風險的能力也變得比以前更大了。去新大陸的冒險者也就在這種情況下變得比以前多了許多。
“天色快黑了,把帆降下來吧!”看到遠方的旗語信号,一名船長下令道。
當船艙内的不少炮窗在臨近黑夜的時候關閉起來,隻留下頂艙的時候,船艙内的空氣一下就變得污濁了起來。
當然,不論是船上的水手還是攜載的士兵們在起航出發之前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僅僅不過一個月的航行對于已經适應了海況也淘汰掉不少容易暈船嘔吐的人來說還算能夠接受,同航海引起的不适相比,臨戰的壓力才能讓人緊張。特别是有可能面對的對手不是尋常的土著或者印第安人,是整個基督教的曆史上都從未面對過的大敵的情況下。
隻是看都那夕陽的餘輝之下數百艘大型海船一望無際帶來的陣勢才給人以安心。
對于船上陸軍官兵們的擔心,不論是水手還是炮手們此時倒不怎麼擔心,一名海軍的炮兵軍官安慰衆人說道:“放心吧,如果一切順利,至少在距離海岸十裡之内你們都将是安全的,陸上應該沒有什麼軍隊能夠抵禦住數以千計的海軍重炮在沿海一帶展開的猛烈轟擊”
當然,話雖如此說,幾年前加來海峽之戰的陰影依舊留在了很多人的心中。夜幕完全降臨下來的時候,一方面火器手和艦船上的炮兵在檢查着用于聯絡的火箭兵器。船長和船上的軍官們也開始要求熄滅船上所有可能發出光亮的東西,甚至一面鏡子都有可能引起軍官們的喝斥。
在加來海峽之戰之後,逃亡新大陸的英國人與西班牙人也在思考着如何應對那種以短距離上的火箭為動力的火船戰術,最終的結論也隻有兩個:一是在船上增加火箭、榴彈臼炮一類的東西。二是在夜間面臨這種威脅的時候,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最大限度的堅持燈火管制。甚至很多帆船的船帆為了能夠有效的在夜間隐蔽都塗成了深灰色。不少陸戰中專門用于對付車盾目标的皮炮在這時候也有很多裝備到了各軍艦之上用于應對爆破火船乃至小船戰術帶來的威脅。
以往的時候在東亞海上作戰也曾經有武裝商船或者四五級的戰艦面對過這種威脅,不過那時候的威脅還并不算太大,誰也不怎麼在意,可是在如今這種情況下,即便是本土海軍的上層也不得不注意到應付這種改進後的爆破火船戰術了。
為了讓各個船長乃至海軍軍官們在以後同對手的交鋒中更有信心,在出發之前的時候就舉行過白天進行的專門的對抗演習。
經過專門的訓練,就算在有一定風浪的海上面對海風吹動之下運動過來逼近的目标,專門制作的臼炮也能把三百多磅重量的特大号榴彈發射到一百到一百五十碼左右的距離上,并且整個火炮的重量與後坐力還可以控制在勉強能夠接受的範圍内。
在初速需求隻有原來十分之一的水平,膛壓隻有原力百分之一的水平的情況下。就是陶泥燒制而成的炮彈在發射出去的時候也可以大概率的保證彈殼不會發生損害。因此這樣的炮彈也可以至少攜帶百磅左右的黑火藥。當這樣的炮彈發生爆炸的時候,還可以有效的套上專門的繩索讓其在固定的距離上才發生爆炸。
百磅左右的黑火藥推動二百磅以上的破片至少可以讓方圓二十多碼以内的小船遭受到明顯的重創。僅僅使用一門這樣的臼炮在實戰條件下進行開火的時候也有接近五成左右的命中率。當整個船上的一個側面配備的四門重臼炮展開火力的時候,幾乎擁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命中率可以讓逼近過來的爆破火船即便不被嚴重的摧毀,也至少會明顯的改變方向。
為了讓船隊在面臨敵軍的集中進攻的情況下擁有足夠的自保能力,平均每艘數百噸排水量的标準風帆戰艦除了配備十二門短管重臼炮之外還配備了至少十六門可以兩個人協同操作的皮炮。同時每艘船上還專門的準備了四五十枚百磅重上下的火箭做為防禦手段。
在對抗演練中,一艘擁有了這樣足夠對抗手段的風範戰艦即便在面對十艘左右的爆破船的攻擊的時候,也可以摧毀其中的絕大部分,隻有不到一半的概率有可能被威脅。這還是在隻使用這些自衛性手段的情況下。
也正是這些準備,才讓這一次集中前來的規模多達十萬上西的西班牙海軍與新建陸軍有信心在歐洲大陸上展開一次反攻行動。如果能夠成功那再造之前的輝煌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天色漸漸亮起來的時候,規模龐大的船隊沒有航行太遠,前面負責偵查引導的船隻也就傳來了發現陸地的信号。
這個時候親自負責指揮艦隊的艦長也親自沿着桅杆登上了最高處,經過仔細的檢查才确認了艦隊沒有走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