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危機才是最大的危機。
它是一切的基礎。
你的工業革命玩得再好,你的火器再先進,你殺的人再多,如果地裡的莊稼産量低,一切都是瞎扯淡。
很有可能會出現有錢也買不到吃的情況。
連飯都吃不起了,就隻能召喚李小哥鬧起義了。
算來算去,回到最根本的問題上了:糧食。
糧食是商業的基礎,也是工業的基礎。
而目前來看,大明最核心的兩個農業人才就是徐光啟和宋應星了。
崇祯同樣讓他們拿出了一套方案出來了。
宋應星在皇家莊園已經幹了一年,他之前對多種農作物的研究也非常深。
關于種糧食這種事情,還得分步驟來。
第一、先将荒廢的田撿起來,例如軍屯和兼并過剩沒人種的田。
第二、總結種田的經驗,将這些經驗有組織有紀律的宣傳下去,手把手交給農民,讓農民伯伯們更加專業,增加糧食的産量。
第三、制定出興修水利等灌溉涉事的計劃。
第一點畢自嚴已經在做了,而且做得非常不錯,等将軍屯全部統計完了,得一口氣将軍屯處理掉。
如何處理?
按照最新的稅政一視同仁,還是那句話,一切的根源都在制度上。
軍戶之所以不願意種田了,就是軍屯的稅比普通的還高,并且長官會借機兼并。
如果新的稅政推下去,就不會再有人傻呵呵去賣田了。
徐光啟呈遞一份厚厚的書籍上來,他說道:“陛下,這是這些年的編寫的彙總,請過目。”
沒錯,徐光啟還是個農業科學家。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至三十八年(1610年),徐光啟在為他父親居喪的3年期間,就在他家鄉開辟雙園、農莊别墅,進行農業試驗,總結出許多農作物種植、引種、耕作的經驗,寫了《甘薯疏》、《蕪菁疏》、《吉貝疏》、《種棉花法》和《代園種竹圖說》等農業著作。
明天啟元年(1621年)又兩次到天津,進行更大規模的農業試驗,寫出了《北耕錄》、《宜墾令》和《農遺雜疏》等著作。
理論上來說,徐光啟掌握的農業知識比目前的宋應星還多。
而且他是極少部分官員裡,願意潛心研究農學的,将農業當做了一門科學來研究。
至于他留給後世的《農政全書》,便是彙總了他這些著作,由他的門人陳子龍等人來修編而成。
宋應星也呈遞上了他的東西,也是一本書。
這是他這一年在皇家莊園,以及過去在老家的農業總結。
他對水稻浸種、育種、擂秧、耘草等生産全過程作了詳盡的描述。
不僅如此,在他這本書的首頁,就有一張圖紙,是一種農作物工具的圖紙。
在正史上,宋應星還寫過《機械》這本書,發明了不少提高糧食産量的農具。
可以說,宋應星可以算得上是明朝的袁農平老爺爺了。
可惜的是,明朝忘了,而宋應星一生不得志。
崇祯是如獲至寶啊,有徐光啟和宋應星兩位大神在,農業的問題就不是問題。
裡面裡面說的溫室種植,完全可以科普到民間,将田地一年四季都利用起來。
“徐愛卿,你就把水利興修列為戶部接下來十年重要要做的事情,都水司(工部下屬部門,專門負責河流開渠、修橋梁等事情)必須把這件事抓起來,無論多少錢,朕都願意出,尤其是在兩湖、江西和南直隸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