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九一八·中秋快樂)
崇政殿中氣氛有點緊張。趙顼親自在這裡召見呂惠卿、石越,還有門下後省的兩個官員:楊繪與呂希哲。
“陛下,臣以為古往今來,從未有這樣的事情——微臣身為都給事中,是慎政官員,需要公允的判斷每件政事是否恰當,但是石參政居然試圖用這樣的手腕來影響臣的判斷,實在讓臣大失所望……”楊繪一臉的憤然。
石越不動聲色的望了楊繪一眼,上前一步,欠身說道:“陛下明察,臣隻不過在《新義報》報表了一篇文章,尋求士林的理解,實在不明白楊大人的‘手腕’是什麼意思。”
“《汴京新聞》與《新義報》的一唱一和,現在臣的家門檻,幾乎被來勸說的士大夫踏平,每日都有十數個人來勸臣,臣迫于無奈,已經不敢見客。”楊繪想起這幾天的情況,心裡就非常的氣憤。上門遊說的,寫信勸說的,從親朋好友到故交舊識,甚至還有素不相識的人,絡繹不絕,給他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
呂希哲是本朝名相呂公著之子,不過二十來歲,頗有賢名,這才被皇帝擢為禮科給事中,這時也是苦笑不已。他與白水潭學院本來關系甚密,此時受到的壓力,更在楊繪之上。甚至有白水潭的朋友過來,對他冷嘲熱諷甚至聲色俱厲的指責。
楊、呂二人萬萬料不到會有這麼強大的壓力,呂希哲已經動搖,但是楊繪卻拒絕退步,反而要求面聖,當面彈劾石越。這才有了這次崇政殿的召見。
石越無比愕然的望着楊繪,半晌,方轉向趙顼,激動的說道:“陛下,《新義報》是呂相公當管,臣在政事堂忝居末席,何曾能施加影響?《汴京新聞》臣更沒有本事去影響,此是陛下所深知者。楊大人不曉其中原委,怎生便如此妄下結論?”
趙顼的目光轉向呂惠卿,問道:“呂卿,朕記得《新義報》上個月剛剛提拔陸佃為主編。”
“回陛下,正是如此。陸佃是熙甯三年龍飛榜第五名,也是省試第一名。本來也在編撰《三經新義》,但是《三經新義》編撰事實上已經停止,臣便薦他為《新義報》主編。”呂惠卿低着頭回答道,臉上看不出任何神色。
“陛下,陸佃是王介甫相公的學生,與臣無半點交情。臣豈能影響到陸佃?”石越慨聲說道。說罷轉過臉怒視楊繪,道:“楊大人,你以為我石越是個弄權的小人嗎?”
“這……”楊繪竟是被弄糊塗了,但是他始終不相信《汴京新聞》與石越無關,事實上沒有幾個人相信。
石越逼視楊繪,得勢不饒人,厲聲說道:“楊大人,在下以為,做給事中,需要的是一顆公心!輿論清議怎麼樣,并不重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便可。譬如此次設置先賢祠,天下皆謂可,楊大人若持公心,便不當堅持一已之偏見,否則給事中之職,徒然變成慎政官員與尚書省意氣之争的工具,那不免大違本意。若是楊大人堅執以為不可,則可以再度封駁,三封之後,自有規矩,是非曲直,天下鹹知。又何必以清議為嫌?”
楊繪默默不言,臉立時紅了。
“給事中之大忌,在于沽名釣譽。諸科給事中,官卑位重,本來就是希望給事中們不要在乎自己的官職,敢于用自己的官職來博得名譽。但是過猶不及,如果故意從反對政事堂的舉措中來獲取‘不阿’、‘剛直’之名,卻也是以私心壞國事。楊大人如此介意清議,難道是因為反對此議,除了最終不免要丢官棄職,還會得不到士林的同情,所以心懷耿耿?”石越緩緩而言,卻句句誅心。
楊繪漲紅了臉,便要辯駁,卻忽然發現自己辯無可辯,怎麼說都是越描越黑。當下歎了口氣,不再說話。
呂希哲卻是初生牛犢,上前亢聲說道:“陛下,臣反對建立先賢祠,卻不是為了什麼沽名釣譽。臣以為,入祠先賢祠禮制過隆,近于僭越。曆史上,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首次将左丘明、蔔子夏、公羊高、穀梁赤、伏勝、高堂生、戴聖、毛苌、孔安國、劉向、鄭衆、杜子春、馬融、盧植、鄭玄、服虔、何休、王肅、王弼、杜預、範甯、賈逵等二十二位為《春秋》、《詩》、《書》、《禮》、《易》等作過出色的注釋的學者,作為傳播儒學的功臣配享太學孔廟,以表彰其傳注之功,是為‘先儒’。所謂‘先賢’,則專指孔門弟子和子産、遽伯玉等人。似兵器研究院諸人,雖然為國盡忠,其情可憫,但是道德學問,豈能比之先賢?何況數十人一朝入祀,更是唐太宗以來前所未有之事。國之大典,不可輕下于人。”
“嗯……”趙顼思忖一會,問道:“先賢祠不附于孔廟,儀制貶損一等,卿以為如何?”
“猶是大典。”
“各州縣皆立孔廟祭祀,先賢祠隻立于京師,孔廟四時祭奠,先賢祠隻春秋兩季祭奠,如此則所費有限,卿以為如何?”
呂希哲眼見皇帝步步退讓,但是言語中偏袒石越之意甚明,心中不禁灰心。欲待堅執不可,心中一轉念想起衆多的親友勸說,士林議論,不覺意興闌珊。口氣一軟,偷偷望了楊繪一眼,說道:“若如此,甚善。”
趙顼又顧視呂惠卿、石越、楊繪,笑道:“衆卿以為如何?”
“陛下英明。”三人一起欠身回道,隻是神情心思,卻各不相同。
趙顼嘴唇微動,正要說話,忽然一個内侍急匆匆走進大殿,尖聲禀道:“陛下,禮部尚書王珪求見。”
趙顼一怔,卻不知道王珪有什麼事情,連忙說道:“宣。”
“遵旨。”内侍一面高聲應道,一面爬起來退出大殿,亮起嗓子喚道:“宣禮部尚書王珪觐見。”
呂惠卿與石越顧視一眼,肅容站立,遠遠望着略顯臃胖的王珪走進殿,近得前來,跪下叩首道:“臣王珪拜見吾皇萬歲。”
“愛卿平身。”
“謝主隆恩。”王珪站了起來,臉色中似有幾分迷惘,又有幾分興奮的說道:“陛下,遼國遣使報哀,說遼主耶律洪基賓天,太子耶律浚在中京即位。”
“啊?!”便是呂惠卿,也不由大吃一驚。趙顼與石越四目相交,心中暗道:“終于來了。”
“可有遼主的國書?”石越上前一步,急急問道。
王珪點點頭,道:“有。”
“上面用玺……”
“此正是所怪者,玉玺似是僞造,但是使者卻是北朝名臣耶律寅吉。”王珪心中顯然也大惑不解。
趙顼激動得站起身來,傾着身子,說道:“快去調閱以往檔案,核實一下玉玺是不是僞造的。”
“遵旨。”
“王卿,禮部派遣誰作陪?”
“臣選定主客司郎中富紹庭相陪。”
“富紹庭?可是富弼之子?此人城府謀略如何?”趙顼皺眉問道。
“富紹庭老成穩重,但是不及乃父多矣。”
石越自是知道趙顼心中打的什麼主意,但是富紹庭本是他大力推薦,自是不便親口否決,連忙笑道:“陛下,耶律寅吉是北朝名臣,輕易也套不出什麼話,讓富紹庭陪同似無不妥。能不能套出情報,或者另遣大臣試探,或者就看職方館司馬夢求的本事了。”
“也罷。”趙顼點點頭。
呂惠卿心思何等伶俐,一聽趙顼與石越之話,便知道二人早就知道了耶律洪基駕崩之事,内中自然會有許多的隐情。但他竟是恥于相問,隻是心中計較。
耶律洪基突然駕崩,太子耶律浚即位,南京道、西京道戒嚴……種種消息很快就傳開了,因為不是本國事務,除了《新義報》較為謹慎外,《汴京新聞》、《西京評論》、《谏聞報》都饒有興趣的讨論着北面強敵的種種變故。各種猜測滿天飛舞。
司馬夢求看着手中的報紙,哭笑不得。雖然朝廷裝模作樣的罷朝一日,表示深痛哀悼,但是民間對于遼國皇帝,卻沒有任何敬意可言。
七月廿日,《谏聞報》首先懷疑耶律洪基是死于縱欲過度。第二日,《汴京新聞》對此冷嘲熱諷,認為耶律洪基死去數日之前,皇後蕭觀音也被賜死,耶律洪基之死,二者必有因果。第三日,《谏聞報》相信有可能是鬼神勾魂報應,并寫了一篇有聲有色的傳奇故事。第四日,《西京評論》與《汴京新聞》一緻認為《谏聞報》“白日見鬼”,《西京評論》認為耶律洪基很可能是打獵時被狗熊所傷緻死……
大宋的市民階層,對于種種推測分析,都充滿了興趣。《谏聞報》因為作風大膽,敢于迎合大衆的口味,銷量幾日之内扶搖直上。
但是司馬夢求感興趣的,卻不是幾大報紙的猜測與銷量,他有興趣的,是遼國的形勢,究竟發展到了哪一步?耶律伊遜,究竟值不值得期望?可惜的是,燕京幾家商号被遼人搗毀,如今又全面戒嚴,消息根本傳不出來。韓先國此人,更不知道是死是活……
他現在的事務繁多,一方面,要培訓細作,從大理、夏國、遼、甚至高麗招募漢蕃人等,長期潛伏各國,收買高官,傳遞情報;石越私下提出來的要求非常嚴格,收集的情報内容,從糧食的價格到駐軍的分布,官員的賢愚,私人的矛盾,都被包括在内。而真正的骨幹細作,則要精通各種語言,了解種種風俗——從細作的培養,到間諜網的建立,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石越給的時間是五年,但是司馬夢求認為,豈碼要十年。另一方面,雖然耶律寅吉的驿館,布滿了樞密院職方館的細作,但是職方館卻缺少情報分析人員,細作們彙報耶律寅吉的一舉一動,職方館的官吏事無巨細的記錄下來,整理成文件,司馬夢求則要閱讀全部的文件,以求從中發現有用的線索——最可惱的是,他與耶律寅吉認識,隻好成天躲在職方館,不敢親自去試探究竟。
“大人,這是最近幾期的《海事商報》。”一個文吏捧着一大疊報紙,走進司馬夢求的閣間。
“放下吧。”司馬夢求随口說道,一面拿起一份報紙浏覽起來。文吏連忙輕輕退了出去。忽然,司馬夢求的目光停滞了,一行不起眼的小字躍入眼簾:“傳聞說七月初高麗國東部糧價、鐵價皆有上漲,價格不明……”
司馬夢求盯着這短短一句話,翻來覆去看了許久,忽然站起身來,朝門外喝道:“備車,去石參政府上。”
短短幾個月之間,石越的府邸已經大變模樣。“學士”變成“參政”,那是題中應有之義,而最顯眼的,則是規模氣勢擴大許多。顯示官府威嚴的門戟,緊閉的朱紅大門,衣着光鮮的奴仆,普通的百姓尚未進門,已經先畏懼三分了。
司馬夢求下了馬車,遞進門帖,等待召見。府上的奴仆大都認識他,雖然以往出入便如自家之門,但是今時不比往日,很多忌諱,卻也是必須講的。因此司馬夢求便安靜的站在門外等候。
未過多時,便見陳良從偏門迎了出來,遠遠便是一輯,笑道:“純父,久違了。”
司馬夢求也連忙回了一禮,笑道:“子柔,久違了。”一面問道:“參政在府上嗎?”
“在。特意叫我來迎你。若是親迎,未免太過于招搖。”陳良低聲說道,一面與司馬夢求攜手并肩,走進府去。司馬夢求見陳良一路前去,卻是直奔石越的書房,不由問道:“參政在書房?”
“是李先生在書房。參政在客廳會客,包孝肅之子包绶來訪……”
“參政親自接見?這個年輕人看來非同尋常。”司馬夢求詫道。
“若非如此,豈能勞動參政給他做媒?程颢的女兒,不是人人有資格娶的。”陳良笑道。
司馬夢求微微一笑,道:“二公子是天子指婚,何時下聘?”
陳良苦笑着搖搖頭,忽然壓低聲音,說道:“二公子似是不願意娶文家的女兒,眼下正求公子讓他去廣州。”
“這是為何?”司馬夢求不由一怔。
“二公子想去虎翼第二軍。按着樞密院沿海制置使司的規劃,登州海船水軍是虎翼第三軍,負責與高麗之間的航線,威脅燕雲,保護登杭二州之間海運航線;杭州市舶司海船水軍這次返航後,就進行整編,一分為二,虎翼軍第一軍,負責高麗、倭國、琉求等航線,而一部則編入虎翼第二軍,駐紮廣州,負責南海航線。二公子天天就想着這些……”
“早不說去晚不說去,這當兒卻要去,分明是緩兵之計,還不如說考不上進士,不願意成婚呢。”司馬夢求一面走一面笑道:“難不成文家的孫女有什麼不妥當處?”
“這倒沒有聽說。”
二人邊走邊聊,須臾便到了石越的書房。跨進房門,司馬夢求便見着李丁文手裡拿着厚厚一疊報紙在看,赫然便是《海事商報》!
見司馬夢求與陳良進來,李丁文連忙放下報紙,起身笑道:“純父、子柔。”
司馬夢求心中一動,也不客套,注視李丁文,笑道:“李先生,在下此來,特意向先生請教遼事。不知先生以為耶律伊遜……”
李丁文莫測高深的一笑,道:“純父真不知耶?假不知耶?”
“自是不知。”
李丁文緩緩說道:“如此我亦不知。”
司馬夢求正微覺得意,卻聽李丁文笑道:“但是此事,卻不難知道。”
“噢?願聞其詳。”
“遼國五京道,耶律浚在中京即位,耶律寅吉自南京而來,若東京道為耶律伊遜所制,必然遣使高麗,然而似乎并無異動。如此,三京道為耶律浚所控制,似乎自明。眼下不知者,惟上京道與西京道。上京道深入東北,是遼人内腹之地,虛實固然難知。但是西京道卻鄰西夏與本朝,自是容易知道……”
“遼人戒嚴,用間不易。”
“間者,千變萬化之物。若西京道為耶律伊遜控制,則必然遣使本朝。眼下可知,暫時西京道尚未為其控制;但是否為耶律浚控制,則是兩說。隻須如此這般,便可以探出虛實。”李丁文低聲細說方略。
司馬夢求聽得連連點頭,笑道:“此計甚妙,此計甚妙!”
李丁文說完,笑道:“純父再看這《海事商報》,高麗國東部鐵價、糧價皆有上漲,雖是傳聞,卻也是蛛絲馬迹。似是遼國境内局勢緊張所波及。”
“高麗向來向宋、遼皆稱臣,隻恐難以利用。”
李丁文微微搖頭,緩緩道:“雖然如此,但是純父須知,自杭州市舶務水軍建立以來,高麗與本朝聯系越發緊密,本朝大量絲綢、鐘表、瓷器、書籍、棉布賣往高麗,深受高麗人喜愛。如果遼國不亂,或者還無計可施,但是如果遼國内亂,則可趁機施加影響。須知遼國之亂,高麗必然害怕波及,挾宋自保,本是必然之選擇。本朝若能遣一精幹使者,前往高麗,收買貴人,遊說高麗國王,趁火打劫,豈非妙事?”
“妙計。一旦高麗卷入遼國内戰,勢必與遼國結仇,則更加依賴于本朝。”
“高麗國王未必不觊觎遼東,惟遼國強大,自保不暇,自不敢做非份之想。一朝有變,未必不可遊說。縱不得志,亦于本朝無損。”
“如此,誰人可以出使高麗?”石越爽朗的聲音,從門外傳來。身後跟着二人,卻是唐康與秦觀。
衆人轉身行禮,李丁文卻注視石越,笑道:“公子,或可以蔡京為使,二公子為副。”
“康兒不過一布衣。”石越遲疑道。唐康卻面有喜色。
“加恩未難,副使有九品官足矣。”李丁文笑道。
“學生也願同行。”秦觀面有羨慕之色。